说起老舍,大多数人会想起其创作于1957年的话剧作品《茶馆》;由于他擅于刻画普通民众阶层的生活及心理,使得其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因而有人说,老舍的著作特点主要集中于三点,即“市民、京味和幽默”;其中的“市民”,意指其作品所叙述的主要对象;“京味”则是作家的语言物色;“幽默”为其作品的整体风格。
从客观角度看,任何一位作家,其写作风格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出身、成长环境的影响。
老舍生于1899年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一岁半时经历庚子国变事件,父亲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牺牲,全家生计由此变得十分艰难。
然而,正是这种艰难的经历和成长环境,造就了老舍把文学视角和关注点,都聚焦在普通市民阶层的身上,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书写这个群体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也因而成为此阶层的代言人。
也有人说,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将北京话进行提炼和升华,然后当作文学语言使用,以此开启了一代风气之先;此项成就正是受其出生环境的影响所致,让作为北京人的老舍在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比如,《老舍作品精选集》系列共三本书,其中的《忙而有时,不亦乐乎》和《俗常山海,莫不可爱》主要收录了老舍的经典散文,而另一本《至贵人间,欢幸未了》则是优中选优式地收录了老舍的中短篇小说佳作;内容涉及工作、生活、婚姻、爱情……在这位幽默风趣的“语言大师”笔下,毫无时代违和感,反倒让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内心也由此变得开阔明亮了。
身处当下,每个人都很“忙”。
所以,老舍在《忙而有时,不亦乐乎》中提醒我们这些现代人——忙到“人兽不分”、了无生趣,其实是一种罪过。
对于忙的理解,老舍认为“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作,作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
老舍所言,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忙自己喜欢的,且有意义的事情,而非忙一些“表面上看来热闹非常,其实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且无意义的事”。
如此见解,对于我们这些现代“忙人”来说,很鞭策,也很受用。
而《俗常山海,莫不可爱》一书,则体现了老舍的博爱、细致和善良,使得他笔下的人、事、景和动物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是折射出他对真挚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见,书中的文字,既饱含了对生命存在的体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也充分体现了老舍在文学艺术上的恒久魅力和价值。
阅读这样的文字,可以涤荡心灵。
但是,老舍在《梦想的文艺》中有着更为深刻地表达:“我盼望总会有那么一天,我可以随便到世界任何地主去,而没有偷偷的跟在我的背后,没有人盘问我到哪里去和干什么去,也没有人跟检查我的行李。那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爱写什么便写什么,正如同我爱到何处去便到何处那样。”
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可窥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位作家内心的挣扎和企盼;不管梦境是否断裂,不管现实何等无情,即或知道梦想只是一场奢求,仍要去寻找那帖最慰抚心灵的良药——执着于精神家园地建立和对梦想地追求。
但是,在《老舍作品精选集》三册书里,最贴合老舍小说家身份标签的是《至贵人间,欢幸未了》。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细致地品味12篇老舍的经典中短篇小说作品,深刻感受小说里市井小人物、知识分子阶层的生活点滴和平凡趣事。
由此可见,老舍正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轻松诙谐地叙述,才将人性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我们读老舍文字,会发现他有着“一半恨一半笑地看世界”的隐痛;但另一边他又用庄严而厚德的笔调来书写人间冷暖;也或许,正是这种庄谐并存、悲喜交融的风格,令老舍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总之,阅读本套书,可谓是与老舍“促膝而谈”,既可以让我们体味他笔下的“欢喜悲愁”,也能咂摸他笔下的“人情世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