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个小时的投入,皆因国学而对国学所归历史感兴趣,从而结识了光彩夺目的各类历史人物。从新认识儒家,法家,道家,纵横,兵家,计然,墨家,水家等各类大家。
首先,新时代的国学,特别是儒不应拘泥于以前的诗书,要寻求新儒家和新礼教。融合墨,道,法,兵而重振华夏文明。心灵上的认同法天下于仁义并不冲突。庄子曰:“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以前我并不理解大秦和春秋战国。为什么一个历史上"苛政","暴政"之国可以有那么多人支持他,居然统一了六国? 原来秦国也是励精图治通过36个王公,不断变革不断重振国治才有嬴政的大一统,而我们熟知的商鞅变法在第29任 秦孝公。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究其历史原因,只有四个字,可歌可泣。
其次,年龄使然,生活阅历丰富了之后,也不再单纯相信一家之言。一个国家文明,并不是跟随这个国家政权的结束而结束,文明是一种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播种。诚如儒家所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我们每天其实都被历史"传承" 的生活习惯所影响,无论是来自于父母还是来自于生活长大的环境。所以,统一语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兵器规制,统一货币,统一主流文化,影响深远。奠定了部分法家思想之根本,书同文 车同轨。
最后,我带着儒家为何没成为春秋战国一统天下的思想利器?帮助其中一个王公以仁义之道"王天下"?
在大争之世,我看到的是,决定称霸的因素只有两个:第一就是人心向背;第二就是统治阶级"上下同欲"。很可惜,儒家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社会文明的发展,让平头百姓不想再回归"分封制",成为统治阶级的私有财产,就如美国南北解放战争,"奴隶"都渴望自由和平等待遇,渴望法天下,莫问诸侯。
兵家在当时由堂堂之阵,从吴子和孙膑演进变成 兵者诡道。几次连纵都被打破,说明当时的每个统治阶级都是有私心的,都期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短时间可以做到 纵横捭阖,但是长期而言 矛盾都是无法调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