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左右,两岁三个多月的女儿照例应该午睡了,我就把正在书桌前哭闹的她抱到床上哄睡,快十分钟都没安抚好她,一直闭着眼睛扯着嗓子哭。看样子像是困了,在闹情绪。
我说了平常哄睡的那些话没用,唱歌给她听哭喊声反而更大,连忙回忆刚才发生了什么,才让她这么哭闹不止。
对了,她说了“枣子”,我拿出红枣给她,她不要,还晃着身子继续闹扯,然后举一下手里的铅笔说:“这个”。这次说的清楚一些,我听懂了。我明白她是想打开抽屉找本子“写字”。我为了尽早哄睡她,自己也能休息会儿,就简单说了一句:“现在不写,睡醒了再写行吧?”也不管那么多,就抱到卧室里。
大概找到她哭闹的原因,我试着问她:“还是想找本子写字对吧?”她立刻收住哭声,很肯定的声气答了一个“嗯”,也没有继续哭了。
我赶紧解释,“田田喜欢写字是吧?爱学习,跟哥哥一样哈。但是现在要睡觉了。再说抽屉里是爷爷的账本,画脏了,弄撕了就拿不到钱,没钱买果果、买菜、买饭吃了。你要想写,等会儿睡醒了,我专门给你拿一本本子让你写,谁都不能用,只给你一个用,行吧?我们先睡好吧?”“
说上面一长段话的时候,女儿一声不吭静静听着,我话刚说完,她就答了“好”。又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她平复下来,不再闹了。没几分钟就枕着我的胳膊在怀里睡着了。
孩子停止哭闹后,我就想起听过樊登老师的某场讲书,大概是说安抚一个人,除了倾听,还要给予回馈,说出他的感受,表达同理心,这样对方就能渐渐平复心情,也愿意敞开心扉去深入问题,找到困扰的根源,才能去想解决办法。
我没想到,这个方法对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儿也适用。回忆发生的事情,后来说出那番话,其实还没联想到樊登老师那儿,就是凭感觉那么说了。说完了,孩子彻底不闹了,我才想起来原来这就是樊登老师曾经说过的那个方法。这也许就是“知行合一”吧。
只是有点儿遗憾,如果我在一开始就能联想到听过的方法上就好了,因为这次是误打误撞做对了,以后不一定会想着用。为了巩固今天的收获,我就把这件事写下来作为日更内容。本是一件琐事,只是觉得做好了很有成就感,还能想起过去所学,认为很有意义,就很想写,很想分享。
说实话,我以前很抵触网上传播的各种育儿方法。相信过,失望过,也发现有些方式互相矛盾,不符合实际情况,搅得自己脑子很乱,所以会屏蔽一些平台推送的育儿内容。在一些自己确实搞不懂的问题上,我会问我妈,问亲朋好友如果他们的孩子有同样行为会怎么做,多听几个人说,有些纠结的点就能找到答案,就不那么焦虑了。
我也没耐心找许多育儿书看,来辨清所有利弊,找到最佳育儿方式。或许也没有最佳方式,就像人有很多种活法,养育孩子也有各种方式,所谓的“民主平等”在很多家庭都从未意识到。要么是小时候爸妈就是这么对我的,感觉有用,所以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后代;或者曾经伤害到自己, 所以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也经历同样的遭遇。不得不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也会延续到下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