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斗茶与建盏

斗茶与建盏

作者: 往前走的蟹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22:49 被阅读0次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宋代以前,中国的茶道以煎茶道为主。唐代虽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饮茶之风还只是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宋朝,茶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的茶道也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既然大家都喝茶,皇帝当然要喝最好的,所以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宋代市井斗茶图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因为整个过程实在太过有趣,这种小游戏很快流行于全国,上至皇帝百官,下到平民百姓,很多人闲来无事时都会呼朋唤友露上一手。南宋开庆年间,斗茶的游戏漂洋过海传入了日本,逐渐变为当今日本风行的“茶道”。

       

    曜变天目盏 日本静嘉堂藏

       说到斗茶,不能不说茶盏。由于宋时的茶色以白色为多,这就需要茶盏有黑色的背景作反衬,方能将浮泡看得更分明。蔡襄在《茶录》里所说的“茶色白,宜黑盏”,便是这个意思。加上斗茶往往会耗上好一段时间,就需要茶盏胎体更厚,才能更好地保温。宋代盛行的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

       建窑是宋代八大窑系之一,位于建阳市水吉镇。建盏看似普通,然则单纯不单调,朴素不粗鄙,和其他茶具相比较,建盏的偶然因素更多,它身上各种炫目的斑纹,多是烧制过程中非常偶然的“窑变”产生的。因为人工没办法控制,因此每一件建盏的斑纹均是独一无二,更加难得。特别是有一种“曜变”盏,梦幻如宇宙星空,蓝光闪耀,使人不胜冥想,如痴如醉。这类建盏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点,在光的照耀下,能发出炫目的蓝、紫或金黄色晕状光芒,非常梦幻。加上黑色背景一映衬,曜变盏有如缀满繁星的夜空,无怪乎日本人要称它为“碗中宇宙”了。遗憾的是,传世的曜变盏至今只发现3件,全部都在日本。现存于东京静嘉堂的一件,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盏”,美妙程度可见一斑。而在中国国内,至今尚无缘发现完整的曜变盏。历年的考古挖掘中,顶多也只是发现一、两块残片,徒惹人遐想。

       

    兔毫盏

       经历过呼风唤雨的宋代后,建盏在元代末期大势已去。明初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而没有了龙团茶这个承载主体,建盏自然也彻底失去了属于它的光辉岁月,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在中断数百年后,一直到1981年,建盏烧制技艺才得以在福建土地上绝地重生。这一次,见载于宋人诗文里的“油滴斑”、“兔毫斑”先后呈现在黑色的茶盏上,宣告了建盏的复活。其中的“油滴盏”,黑色的釉层上均匀分布着小而密集的斑点,如星空一般,因为斑点有金黄色或银灰色之分,故这类建盏又有“金油滴”和“银油滴”的区别。至于“兔毫盏”,它的斑纹呈细密的放射状,如兔毫一般,同样有金黄色、银灰色、蓝色等炫目色彩,在灯火的衬托下,能变幻出绚丽迷离的光影。

     

    油滴盏

       数百年间,建盏失而复得,窑火重生,是建盏的幸运,也更是今人的幸运。建盏在手,喝茶时便不只是茶。香氛氤氲中,得一刻闲暇,啜一口清茶,观一盏宇宙,思接千古,神游天地,不亦乐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斗茶与建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b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