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书名听起来很高深的样子,确实是,这本书的作者是陆璟,她长期从事教育评价、教育政策和比较教育的研究。关于作者,陆璟老师,我在百度里面仅仅查到了他的一些经历,目前是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职务,但陆老师相当低调,仅在百度和知网里找到了他的一些文章和研究报告,但是一直没有看到照片,所以,陆老师是男是女不得而知。
这本书也不是新书了,写于2010年,曾经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成果,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因此,这本书是一本学术类、理论书籍,我是从今年经朋友推荐,在网上买到的,还是一本二手书,因为当当上和淘宝上都已经找不到了。陆璟老师,是PISA在上海项目组的秘书长,负责PISA2019、PISA2012在上海的实施工作。
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分享这本书?其实这本书非常厚,全书270多页,主要是陆璟老师从2006年开始筹备参加PISA项目,2007年正式担任中国上海PISA项目组秘书长、研究中心副主任,开展PISA2009和PISA2012在上海的实施工作,这么算来,陆璟老师研究这个项目已经有13个年头了,原谅我们的闭塞,直到今年才读到这本书,全面系统的了解了这个项目,多次在一些教授的报告中,视频学习中,文章中,听到看到读到PISA这个单词,系统非常庞大,也非常高深,今天的分享,篇幅有限,不能尽言。
第1, 我非常好奇PISA的测评结果。记得第一次在华师大李政涛教授的报告中听到的这个词,应该是在2016年上海的一次学习中,李教授对上海学生2009年PISA测评当中表现出的出色,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因为在那一年当中,首次参加测评的中国上海,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当中都位列第一,这一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强烈的反响。
第2, 我追慕上海的基础教育。“办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一口号也是在上海听到的,参观了上海几所小学、初中,孩子们所体现出的高素养、高能力,又结合办学理念的前瞻,办学品质的高端,上海的基础教育让我惊叹!
第3, 我期待测评能够普及。上海是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直辖市之一,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被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评为“世界一线城市”,我想上海的少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经济基础、人口素养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但虽然我们宝鸡地处四线小城,但我想我们更应该对标国际,期待这样的测评能够普及,因为这代表了一个城市教育品味、教育发展、教育层次、教育质量等等综合因素。
什么是PISA?它是一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有一长串英文,简称pisa,是国际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一个国际比较研究,测评在义务教育即将完成时的孩子,初步定在15岁这个档,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它具体是聚焦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素养上”。
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决和解释问题时有效的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所以说PISA不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学业成绩评价,它的测试时间大概是2个小时,要正确回答试题,学生只需要理解基本概念,灵活的运用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无需特别准备。
它的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不同于学业选拔考试,主要体现在(1)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是以抽样的方法对教育系统进行整体评价,不针对学生个体和单个学校。(3)研究教育系统、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特征等方面对成绩的影响,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而不只是对成绩的统计分析。
PISA的研究目标,是聚焦于年轻人运用知识和技能迎接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其实我觉得这一取向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本身的一种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能运用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做什么?而不单单看他们是否掌握了特定的课程内容。我个人的思考是,它试图通过对15岁学生关键能力的测评来说明几个问题:比如:你们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了吗?你们能不能有效的分析、推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作为对经济对社会有价值的成员,你们是否找到了能够终生追求的兴趣?所以基于这些思考,我觉得PISA测评的研究目标带有政策导向和独创的一种“素养”的概念。
再来看看组织实施,它有一个国际组织,叫做PISA理事会,就是它的决策机构,每一个参与国,政府部门各派一位代表参加,理事会每年都要召开会议,讨论并确定它的发展方向。接着会有秘书处、国际专业协同组织、国家项目负责人、学科内容专家组等等一些机构。简单来说吧!上海是2009年代表中国参与的地区买它是由项目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层面的统筹协调。
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在2000年的时候,提出的是指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有效的参与社会生活,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到了2009年,将“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改成了“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
再来看看数学素养,我个人的理解,数学已经不再是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了。而是普通人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社会变化,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
为了这次分享,我对照现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整理如图:数学内容包括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那么科学素养,同样测评15岁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科学方面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理解和解决未来生活中,可能涉及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做好了准备。
其实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读的很艰难,里面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很多之前我从未涉及的领域和方面,但是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消化。我也有一些粗浅的认知,接下来给大家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对于2009年PISA测评,中国上海首次参与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是如何看待的。首先应该是肯定上海学生的能力以及教育的成效。第一,我认为中国学生不只会死记硬背。因为测评是全方位的,能在国际独占鳌头,带着老观念去认识上海学生是不公平的。第二,教育均衡的政策和课改是有成效的。我通过查阅网上的信息,发现,上海学生成绩好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法转变薄弱学校,在推进均衡上取得了成效。第三,反思自己的不足。关注学科内容的掌握,忽略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无法提现是我所在的学校有的非常关键性的问题。
我觉得还应该理性的看待,并不是说取得的成绩就代表我们各项工作都是国际第一,样本也有充分的代表性,因为都是抽样完成的测评,而并非挑选学生测评。这个测评并不代表应试的能力,这一点大家要正确的去理解,也就是说抽样的孩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最后给我的反思就是成绩好并不能靠拔尖教育,而应是抬高质量的最底部。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思考便是,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我要思考的是,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PISA评测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讲,它能在教育决策中起到哪些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