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九工十八匠有想要了解的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九工十八匠有想要了解的吗

作者: 你想不想偶尔文艺一下下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23:29 被阅读0次

    泱泱中华文明古国,历史渊源久远流长;中华民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即具有勤劳智慧的美德和好学求识拼搏图强的精神,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辛勤艰苦的探索和劳动,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发现、发明、创造了很多的科学成果和奇技巧艺。这些实用、有益的科学技术和各种行、业、工、匠,是华夏祖先各族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共同的劳动成果和心血智慧的结晶。这些成果和技艺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形式、技巧、作用和文化内涵,它们滋润和装扮着当时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给人们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享受,为推动社会的演变和历史的进程作出一定的贡献,它们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和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缩影和见证。

    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机械化、电气化代替了手工劳动,社会崇尚新鲜刺激,很多人的心态趋于急功近利,很多传统、实用的技术及行、业、工、匠和器物因其技艺难学、精辟难制、古朴难看的“三难”而在新的历史潮流中被淘汰,无形中衰减或消逝……很多的事物已无法见到和寻觅、考证,令人惋惜和遗憾!将从历史中走来又将向历史中走去的华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搜集、整理,使之重现历史,以便让后人更加了解历史,更有效地创造、服务和推进历史,无疑是一项势在必行、义不容辞、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献工程。

    “九工十八匠”是我国民间传统风俗现象,行、业、工、匠“三百六十行”的缩影和精华。是某些地区传统行业工匠的代表和概括约称。是民间乡土风情画幕中的主题歌。

    工,“凡执艺称工”,是指有特长和技艺的人。《谷梁传成元年》:“巧心劳手以成器物者”。匠,“为百工之称”,也是指有手艺的人。百工,《典林博览》注:“与材用相权衡者也,上制国用,下通物理,中便人情,其本在天时地利之宜,其事在人官物曲之利……工之属不一其技”。《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治、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坐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匠,古代主指木匠。《说文•匚部》注:“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也泛指工匠。段玉载注:“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匠人、匠工即工匠。《尉缭子•原官》:“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

    在传统社会行业中,各行各业多不胜数,人民常以“十八行”、“三十六行”、“七十二行”甚至“三百六十行”概称之,而将所有的各种工匠则总括以“百工”称之,但都是约称而不是确切的实数。

    传统的民间工匠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下的。由于从事技艺的人与“道德”之事无关,而被沦落为“贱业”,落得“不与士齿”的境地,并受到官府强令“不贰事不移官”,而不得改行,只能世代相传,通过血族延嗣,一代代流传下来。所以很多行业技艺往往带有狭隘性和保密性。

    历代从事技艺的工匠们为社会和历史作出了默默的贡献,他们繁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进了历史的文明进程,传承了华夏民间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其作用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现在(将来)仍然受到人民的怀恋和热爱。特别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精髓“九工十八匠”更是家喻户晓,并一直成为人民日常的口头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很多朴实、原始的行、业、工、匠和器物急骤衰减或完全灭迹,时过境迁被逐渐淡忘。虽然象“九工十八匠”等这样的口头禅还在被人民时常传诵,但它的实质、内涵却已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有鉴于此,余决心致力将其搜集整理,重新献给大家,让人们重温历史,体味、欣赏民间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从中得到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和乐趣。

    “九工十八匠”象称呼百工一样,是对靠手工技艺谋生的民间工匠的概约称谓。很多地区都有相近的称谓和说法。

    根据民间流传的《鲁班书》所载九佬十八匠之九佬为“剔脚佬、剃头佬、阉猪佬、补锅佬、錾磨佬、摆渡佬、杀猪佬、摸鱼佬、打铳佬”;十八匠为:“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石匠、木匠、瓦匠、窑匠、漆匠、弹匠、篾匠、染匠、画匠、雕匠、酒匠、箍匠、皮匠”。江西有“九佬十八匠,发财靠三缸”之说法。其九佬指“剃头佬、剔脚佬、结猪佬、补锅佬、洗磨佬、渡船佬、杀猪佬、打渔佬、打铳佬”。十八匠为“金匠、银匠、铜匠、铁匠、石匠、木匠、画匠、雕匠、弹匠、染匠、皮匠、酒匠、瓦匠、漆匠、窑匠、榨匠、篾匠、摝匠”。三缸指染缸、酱缸、酒缸。湖南常德地区的九佬十八匠为“金、银、铜、铁、锡、岩、木、雕、瓦、漆、篾、伞、染、解、皮、剃头弹花晶”。湖北沔阳的九佬十八匠为“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雕、画、焗、盖、篾、丝、染、茅、弹、镐、箍、皮二十二个行当”。湖南衡州地区的“九工十八匠”则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九工为:音乐工、绘画工、剔脚工、归属于宫廷三工。剃头工、阉猪工、䉪子工归属于岸上三工。蓑衣工、打渔工、艄工归属于河里三工。十八匠为: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砖匠、木匠、窑匠、盖匠、石匠、机匠、弹匠、油匠、染匠、漆匠、铸匠、篾匠、皮匠。另一种说法九工为:剃头工、剔脚工、阉猪工、推子工、纸马工、蓑衣工、裱画工、裁缝工、艄工。十八匠为:铜匠、铁匠、银匠、砖匠、木匠、窑匠、锯匠、石匠、机匠、弹匠、油匠、染匠、铸匠、篾匠、皮匠、鞋匠。还有一种说法九工为:裁缝工、剃头工、裱画工、阉猪工、纸马工、䉪子工,蓑衣工、打渔工、艄工。十八匠则与前相同,它们各奉师祖形成各自的匠艺习俗。

    昔日工匠之间有着许多的讲究和规矩,甚至在同席进餐时,须按工匠顺次排座,不得僭越。这些工匠们多为走乡串村做手艺服务广大乡民而谋求生计。他们所从事的手工技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靠为乡民服务谋求生存,乡民们也离不开他们的服务,时而久之,习以成俗,乡民们将这些日常见到的行、业、工匠以“九工十八匠”概括约称,有的还编成诀语和歌谣以便称谓、记忆和赞颂,有时还用诸于民间集会如造房、开业、舞龙、舞狮、拜年贺节等活动或仪式之中作为祝贺赞断之词。昔日湖南衡山地区的“九工十八匠”劳动歌谣,便是其中流传广泛久远,保存内容全面完整、颇具乡土特色的民间传统劳动工匠赞歌。

    九工十八匠和其他许多的民间行业工匠一样,他们有过人民和社会的认可与历史的辉煌。他们是我国民族民间民众中的精英和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民族民间几千年来社会现象的缩影和文化积淀。

    我中华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民风淳朴、百业繁兴,历代民间曾涌现出很多的各种行、业、工、匠艺人,他们用自已的技艺博取衣食,养家糊口,长年辛劳奔波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装点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风景,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程,为人民和社会作出了默默无闻、平凡而卓越的贡献。

    过去传统行、业、工、匠非常发达,各行各业散布各地,不胜枚举,有的地方还习以成俗,成为匠艺之乡。其中很多匠人或手艺超群,或身怀绝技,他们中有的人不仅养家糊口,而且享誉乡间,走出家门,被邀聘到别地或县、府(省),甚至京城献艺,为家乡挣得了荣誉。

    各种行业,在清代中叶之际达到鼎盛巅峰,后清末腐败,遭受列强侵略,民间行业从此没落。至民国之时,军阀混战,三十年代日寇侵华,四十年代解放战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种行业再度衰减。解放后社会稳定,各种行业有所恢复。但是“文革”(1966-1976年)十年的“破四旧”冲击之后,传统事物和行业开始大幅衰减,个别行业几近灭绝。拨乱反正后(1977年),社会得到进步,但事物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大改革”(1978年)后,国家飞跃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达,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人民改换新的眼光,接受新的事物和追求新的享受,多种传统事物和行业急骤削减甚至完全淘汰消逝,其势再难以延续恢复,很多事物竟已成为历史,不禁使人扼腕叹息。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民在高档生活下条件享受之余,似乎又逐渐对那些满目充斥,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且多为一次性的物品而感到厌倦,又不禁产生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朦胧中觉得过去的事物中有很多的东西是那样地纯朴、亲切自然、本色而实在,值得回顾和眷恋。而这种物质与精神的本质,正是人们的渴求向往和希翼追求。

    将这些日渐稀少、濒临消逝或已灭迹的民间宝贵传统文化艺术遗产予以搜集、整理,留给后人,让后人了解我们的先人,回顾历史,了解历史,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更进一步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文明进程,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和人类,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价值之所在。

    之后会对九工十八匠的每个工种都会做详细的介绍与讲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点击加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九工十八匠有想要了解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ep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