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意盎然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诗意盎然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作者: 宜昌王广宜 | 来源:发表于2020-10-20 07:01 被阅读0次

    这是一部寻找“知音”的电影

        ——我看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

              作者:王广宜

        掬水月在手,洒一路书香。听唐宋遗韵,叹世事苍凉。

        “掬水”,是掬中国古典文学之水;而“捧月”,是捧中国精神灵魂之月。

        这不是《满江红》,不是《浪淘沙》,不是《永遇乐》,不是《相见欢》,而是《如梦令》,是《蝶恋花》,是《长相思》,是《声声慢》。

        片中没有金戈铁马气象,也无雕梁画栋堂皇,有的只是古典文化底蕴的厚重和精神家园的深夜回廊。

        所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老师惊奇的感叹:“这是一部寻找'知音'的电影,而不是一部大众化的电影。”并认为在当今中国人文纪录片转型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高水准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当影片开头以杜甫的《秋兴八首》谱曲的音乐一起,我的眼泪就下来了。那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是如此苍茫、苍桑、苍凉,是如此空灵、空濛、空幻。

        所以,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老师也感叹:纪录片竟然可以如此诗化的进行艺术表达,可以进行这样的电影语言编码!影片所呈现出的完整的东方电影美学体系,具有强烈的诗的风格!

        叶嘉莹教授是诗词的女儿,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本身就是一首诗。

        这部历时两年、辗转十余城市拍摄的纪录片,是一次电影学的光、影、诗、史、情的整体性刻画,是纪录片在人物介绍当中独一无二的创造。

        导演陈传兴试图寻找一种语言,一种句式的、视听组合的电影化的结构形态来进行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表达。

      《掬水月在手》以主人公的老家——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模式,以华丽的辞藻,通过自述、他述(如白先勇、席慕容等文化名家访谈)、史料、影像、吟唱等“多声部”的对话,将叶嘉莹先生的个体人生与国家命运相连,让观众强烈感受到了诗词之美、影像之美、人格之美相融而成的电影形式之美,音画相映,久久回荡。

        影片选取的大量诗化的空镜头,形成了该片独特的电影语言,创生出了全新的纪录片范式即“新感受电影”,让观众深深的沉浸其中。

        我们真该静下心来,好好体味叶先生所散发的“弱德”之美,领略那一份从历史的烽烟和主人公心灵深处传递出的震撼人心的“沧海遗音”。

        叶嘉莹先生是诗词的女儿,是杰出的女性,因此这又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电影”。

        叶先生自我定位、奋斗一生的“传承”目标不会成为泡影,所以她一片赤诚的期待:

        中华诗教播瀛寰,

        李杜高峰许再攀。

        喜见旧邦新气象,

        要将彩笔写江山!(作者王广宜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宜昌市影视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意盎然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er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