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完东野圭吾的一部小说《放学后》,这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此著作在1985年获得了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由此开启了他专职写作的生涯。
小说的主人公前岛是一所女子学校里的数学老师,兼射箭社团顾问。学生们给他起了一个“机器”的外号,不能说对学生不尽心尽力,但是总是有一种莫名的距离感,就像一部机器一样很多事情都置身事外,仿佛缺少一点儿人情味儿。
他在家里有一位贤惠的妻子,婚后不久妻子激动地跟他说怀孕的时候,他没有做父亲的兴奋,反而像机器一样突然的改变没有适应,最后以还没有准备好当父亲为由强迫并劝阻把孩子打掉。虽然有一阵子夫妻关系有些紧张,后来慢慢地他又自认为恢复到了原状。
故事梗概就是前岛由于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断定出一个结论:有人想杀他。之后所在学校竟然真得出来两次命案,经过警方侦查工作的持续,似乎也证实了他的那个结论。
但是动机是什么却是一头雾水,让警方、校方、甚至他自己都没有任何线索。
刚开始看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有点柯南里面小故事的感觉,也是常见的氰化物与密室杀人事件的案情。当然小说推理部分环环紧扣,谋杀案扑朔迷离,确实引人入胜。
我想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他的成名作,除了悬疑推理这部分之外,一定还想阐述表达出来更深层次的内容吧。
果然当最后看完杀人动机以及最终结局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畅快淋漓的感觉,反而有些压抑窒息。
在成人世界出现的杀人动机似乎不外乎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为了权力,为了欲望等。但是如果凶手还是未成年青少年的时候,或许有时也会简单及单纯的让人不可思议。
对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或许是美丽纯粹、纯洁无暇、真真切切的东西或感受。很多时候,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对她们来说也十分重要。反过来说,她们最憎恨企图破坏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或者从她们手中无情地夺走用一生热爱的东西。
比如文中描写一个女孩因为一头秀发被人剪了之后,就曾有过想要杀人的冲动;也会因为被人无意间的善意举动,从而就对某个人突然产生好感,放开心扉。这就是青少年时代既简单却又带着一丝危险的缘故。
这部小说最后的结局处理让人惊叹不已。后续部分涉及剧透,介意者请绕行。
开篇主人公意识到有人想杀他,那些只不过是障眼法,他并不是青少年凶手真正想要杀死的人。反而因为凶手跟他很熟,所以才导致像棋子一样被利用了。
两位青少年凶手一个叫惠子、一个叫惠美。她们并不是亲姐妹,而是同为射箭社的成员,并且有望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的比赛。
起因是惠美在一次校外集训的时候,被另外两个教师看到她自慰的场景,惠美又是十分内向羞涩的女生,事发后她总感觉那两位老师用看AV女优色眯眯的眼神看待她。
她感觉自己赤裸裸地被他们用眼神猥亵,每天都感觉无地自容无法生活,因此选择割腕自杀,想要一了白了。结果被射箭社的队长惠子解救了。
后续惠美又有几次自杀未遂,惠子安慰她说该死的不是她,而是那两位偷窥他的老师。紧紧因为这样不经意的一句劝慰的话,让惠美产生了杀人的念头。
惠子本与此事无关,不知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还是仗义相助的义气释然,她最终参与策划了两起谋杀案来惩罚了两位在集训期间偷窥惠美的教师。
前岛虽然被学生称为机器,但是他并非全然如同钢铁一般没有人情味。因为跟惠美、惠子在训练过程中还是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虽然自己破解了密室谜题,但是他并没有跟警方举报。
当他独自离开学校后,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地喝了好多酒,在路边摇摇晃晃地走的时候,被路过的一辆汽车撞到。
然而撞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妻子的情夫。他才焕然大悟当初因为他的冷酷无情残忍地让妻子打掉肚里的胎儿,她们的婚姻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尽管她的妻子打掉孩子后依旧每日都贤惠地打扫房间、制作可口的饭菜,让他误以为妻子已经过了那段痛苦的日子。他自己每日都被照顾的无微不至,然而他却总是缺少了关心自己的妻子是否真正幸福,真正需要的东西又是什么?
当他跟妻子说起有人想杀他的时候,冥冥之中似乎点醒了一直缺少关爱的妻子。当得知真相他原本只是被利用的一枚棋子的他,却不料一语成谶,真正想杀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
小说的结尾,写得很模糊,只是说前岛被撞倒在地之后,一直都挣扎地不想死去,因为如果他真得死了,他的妻子就会真正成为杀人犯。
或许在绝望濒死边缘才会想去挽回失去的一切,这或许也值得读者们慢慢体会吧。
当然作为一个能正常思维能力的成年人,遇到事情一定会有许多解决方案,而不是采取那么极端的方式。
但是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尤其在青春叛逆期的时期,不愿意与父母及长辈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此也产生过许多悲剧。
因此也不禁让读者去好好思考与孩子是否能够真正交心,是否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用理智的方式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一切迷茫时期,战胜困难,真正茁壮成长蜕变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