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一轮轮投资,每日优鲜虽然还在亏损中,但不妨碍它已经成为目前生鲜电商行业少数还活着的玩家之一。
去年有段时间每日优鲜大规模地推,各种满减和红包。在满50减30的诱惑下,尝试在上面买了几次。总体来说体验一般,除了送货快,几个致命的问题让我之后一段时间可能都不会再从上面购买商品:
1. 水果品质不稳定
中国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相比国外低很多,这个无疑给生鲜电商公司在选品和采购上带来了很大挑战。同一批水果,大小、酸甜度、口感都不稳定。在国外,每一颗水果都经过分类筛选,同一级别的水果各项指标均相同,即所谓的“标准化”,因此售卖通常以“个”为单位。相比之下,由于标准缺乏、成本高以及种植技术落后等诸多原因,国内的水果品质通常参差不齐,只能论斤出售。
以苹果为例,在日本的超市里,苹果都一样大一样甜。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是因为农户使用了近红外的无损检测仪器,这个仪器往苹果上面一贴,按下按钮,就能测定出可溶性固形物有多少。然后农场主按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20%的标准进行采摘,再经过近红外和机械、激光的分级,最终同一批包装上市的苹果都几乎一模一样。
但用户不会管这么多,对用户来讲,我选择从每日优鲜平台上买水果,就默认平台已经帮我挑选了最好的果子。这和消费者自己去线下水果店买水果是不一样的,在线下实体店,看得见摸得着,最重要的是可以先尝后买,还可以自己挑选个大的。而在线上购买的时候,这些降低买到不好吃水果风险的环节都无法实现了,这时候用户自然对平台的需求更高,希望每日优鲜不仅作为一个生鲜平台,更期待它是一个优质的品牌,而品牌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帮消费者降低决策成本和风险。
2. 商品定价过高
在第一次购买时因为用了新用户满减卷,勉强觉得性价比还不错。但之后几次购买,在没有新手优惠的情况下,一盒水果、2袋酸奶、一块芝士蛋糕就花掉了将近100元,还是有种“不太划算”的感觉。
3. SKU过少
因为采用前置仓模式,导致每日优鲜的SKU必然不可能过多。这就成了一把双刃剑,相当于为了达到“快”而牺牲了“多”。在选品上每日优鲜大多选择的是相对较新的品牌,这些品牌用户基数少,消费者因为尝鲜可能会选择购买一两次,但更多那些我们经常购买的品牌在上面几乎都找不到。
除了上面这些问题,每日优鲜相比其他的生鲜电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是商品。传统零售行业,受物理空间的限制,每增加一个SKU,对应的货架成本就会增加。而电商的货架成本几乎为零,只有库房的资金占压成本。这个是“长尾理论”在电商行业的应用。但到了生鲜电商,这个理论就行不通了。因为生鲜不像其他工业标品,会有损耗,而且随着时间越长损耗巨大。传统超市里一般生鲜的损耗至少在20-30%。因此“长尾理论”在生鲜电商领域不成立。从这个角度看,每日优鲜在选品上遵循少而精的SKU是有道理的,至少在成本上可以降低不少。
再说物流。传统电商发展了20年,在物流方面可以说已经比较高效了。尤其是江浙沪地区,时效上可以做到次日达,成本上也可以控制在5元以内。这种传统的物流模式其实都是通过大型分拨中心发往周边城市群,然后再配送到各个站点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但这种模式并不是适合生鲜电商,因为生鲜要求冷链物流,这种中心分拨仓模式成本过高,过高的原因就在于冷链。而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模式,相当于一个个在用户家门口的小冷库,因为距离用户已经足够近了,所以送一单生鲜的成本和普通货物的成本差不多,前面一段通过冷藏车进行B2B的集约配送,这样在整体的配送成本上就比普通生鲜电商低了不少。
生鲜电商虽然面对万亿市场和超高频场景,但是一直面临盈利问题。每日优鲜的精品SKU和前置仓模式的核心都剑指降成本。虽然会带来选择过少而流失掉一部分用户的风险,但个人认为,如果可以在农产品选品质量和营销定价上有所改善,未来应该还是可以在这个万亿市场里有一席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