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事的灵药?

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事的灵药?

作者: 大城小课 | 来源:发表于2022-12-27 20:43 被阅读0次

    那时候我很年轻,对于职场规则不懂。偶尔在网上请教,每每总有一群人动辄“你太年轻”,言必称“中庸之道”,真是“爹味”十足。

    他们当真有几个人懂“中庸之道”,无非学了几个名词,听了几个所谓国学大师的课程,就不假思索胡用一通,又仗着自己虚长了几岁,拿着重复了千百次的枯燥生活中浅薄的经验拼命炫耀,好像自己是鹤立鸡群卓尔不群,实则如“蝇营”之声,吠不可闻。

    中庸本是中华文化之精华,怎么到了他们哪里就演变人人唾弃的糟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令人心痛。

    儒家经典书籍《中庸》,后世从此书论道即为“中庸之道”,是为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其出发点是“天人合一”,讲求人的至诚至善,以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通读《中庸》,不难发现全书由“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始,结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而上天之载就是圣人要达到的境界,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通俗理解就是道法自然,人的道德要符合自然,所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也是相对自然而言。

    但是,不少人错用“中庸之道”。在那些深信中庸之道的人眼中,所谓中庸就是和稀泥、凡事不冒头不冒尖、毫无原则底线、左右逢源处世之道,结果造就一批在“老好人”、“骑墙派”。国学大师钱穆曾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对此评价: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

    鲁迅先生也曾批评说“中国人是最讲中庸的,你要说凿一扇窗户,他们是万万不同意的,但倘若你说把房子拆了,他们就会急忙来调和折中,同意凿窗户了”。这种错误认识如果蔓延在官场势必也是乌烟瘴气。对此,鲁迅先生更是一语中的,他认为“一大群官员,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履薄冰、混在官场上的人似更如此,戴着‘礼仪和人情’的高帽走着走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依旧做官,明知有些‘不妥’,可谁也不肯从他这儿做个‘戎首’,自然也不想做‘最后’,就都‘中庸’着,一代一代地迈进新时代。”

    我们应该明白为人处事,不必处处圆滑世故。如果你觉得不够圆滑会在在工作中处处受阻,不妨换个思考角度。阎真曾经写过一本书,《沧浪之水》,其中讨论过处世之道,其大意是:

    这人好也不要紧,坏也不要紧,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要自己定位、自己把握,如果你想清高,那就清高到底,无欲无求,倒也混出个境界来,别人也不敢把你小看。你要是想入世,那就放下架子来入世。怕就怕混成个四不像啊,清不清,浊不浊,丢了好人的优点,又学了坏人的缺点,那就划不来了。

    误用中庸之道就是把人变成那样的“四不像”,而勇敢活出自我的人,谁都不敢小看你!

    既然中庸之道并非灵药,那中庸出路在哪里,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包含两方面内容:文化和科学。文化分古今,文化也分中外,如何融会贯通?中庸之道讲调和,恰好够用。此即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而现代科学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也是个巨大的工程,中庸应该发挥它的功效。

    就像有些人通过论证所谓“洋务运动”破产全然是传统文化导致的,“中体西用”失败是“中体”不行,应用“西体”等等,企图把中华文化与现代科学对立。而实际上,中华文化并非与科技对立,中国古代诞生了伟大的科技,如造纸术、地动仪。既然不是对立,就应该善用中庸思想,把看似对立的相异的事物融入其中,使之圆融自然不见冲突。

    难怪钱穆先生说:这一理论,像是何等的高明,其实也还是中庸之道!…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真是如吃饭喝水般,易知易能,但又是其味无穷,又很难知得其味的,这就是所谓中庸之道。

    因此,我可以清楚的说,中庸之道不是为人处事的灵药。但是,即便是现代社会,中庸之道仍然有正向作用,关键是你是否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事的灵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la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