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专家对“内语”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但一般是指声音和图像组合的思维,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专家们的研究发现,外语的“内语思维”的使用频度,跟外语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然而到了非常高的外语水平时,内语的使用反而会减少,这可能跟高水平的外语使用者已经减少对内语的依赖有关。专家们还发现,内语练习能够帮助“内化”(internalization)外语能力。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将语言内化的过程的一个体现,是儿童先是花大量时间跟自己说话,然后逐渐转成不用出声的“内语”。其实很多学者都发现,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跟自己说话,要比跟别人交流重要得多。
语言思维本身有很多层面,但其主要的表现是以语言的“声音”为载体的思维。索绪尔精确地概括了语言的精髓:“语言符号本质上是语言使用者头脑中某‘声音’与该声音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所谓学习某种语言,最主要的任务是建立这种语言的声音与其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认为人的思维主要是图像的思维,而语言是转化这些思维图像的媒介。“声音”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多维的、立体的、多方面的,其中最基础的一种形式就是形象思维,特别是在用语言描绘具体事物时,声音和图像的对应是最常用的形式。在语言学习的初期,更是依靠大量很清晰的、重复的具体图像来帮助实现语言思维的。随着语言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抽象的东西和概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抽象的语言是建立在形象的语言和思维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形象思维和具象语言的问题。当我们在说一句话前,我们的大脑也往往是先出现这句话对应的图像。比如我们说:“咱们去吃麦当劳吧。”在说这句话之前,脑子里可能迅速闪过一个麦当劳餐馆或金色拱门标记的图像,图像停留时间短到你还没能意识到那是哪家麦当劳。
研究了母语者和中级外语能力者阅读的过程,结果发现,母语者在阅读时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像并且在头脑中自言自语。而中低级外语能力者在阅读外语时,头脑中却没有图像,而是在那里忙于翻译和解析文字符号。
多项研究还表明,在听外语对话(指听得懂的有效对话)时,特别是当听到一个提问时,如果自己先试着在头脑中默想回答,再听其他人说出的回答,会比自己真正去回答问题,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儿童对母语词汇的掌握,是“词汇”和“概念”一起形成,然后逐渐扩大该词汇与相关其他概念的联系。对于成年人学习外语来说,因为我们已经用母语建立了概念,所以很容易倾向于把一个外语词汇翻译成母语,然后使用母语词汇去寻找周边概念,而这些周边概念都是母语的,这样就很难做到外语的自如使用。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直接建立外语词汇本身与思维概念直接连接的同时,还要把相关联的“外语词汇”及其概念与这个词汇联系起来。这个过程一般是通过对科学的“合理的输入”的不断接触而逐渐建立的,无法通过理性的知识学习来实现。关于这个“合理的输入”的条件,我们在后面会逐步讨论。
1.首先我们已经明白对单词翻译的依赖是哑巴英语的主要原因,所以知道一个英文单词的中文解释虽然对阅读有一点帮助(阅读速度慢的问题我们先不谈),但并不能解决哑巴英语问题,也无助于语言的应用。
2.尽管有的单词有几个意思,请一次就学一个意思。
3.知道读音很重要,但如何拼写不用死记,拼写规律是从读音来的。
4.知道词性固然好,不知道也没那么恐怖,在应用中自然就掌握了。甚至完全可以不知道词性,只会使用就好了。
5.背单词本身不难,甚至可以说是件非常简单的事,而且是拼写越长的越好背。
如果我们听到某个英文单词的“声音”,我们的大脑能够马上反映出该声音所对应的“实物概念”的“图像、声音、味道、特性、相关事物”等多维的整感觉,并达到上面所述的立体激发状态,那么我们对接下来听到的外语新信息和说外语,才能够达到高速、自然、流畅、有深度的类似母语的反应。所以要学一个英语单词,核心就是要在实现存储它的同时,建立这个词在大脑的“多维神经网络”,或者说是利用现有相关概念的多维网络,把这个词存储到它应该存放的位置。所以要让这个词的各种“相关特性和联系”都出现在学习这个词汇的过程中,并要不断加强才行。
脑神经学研究发现,每个单词在大脑中的存储,都是一个立体的脑神经网络单元,这个单元的神经分支链接到大脑中与这个单词整体概念有关的各个部位,比如一个单词的形状、颜色、发出的声音、功能、使用的地方,和与其一起使用的其他物品等等。这些特性在大脑中是存储在不同位置的,而这个物品的单词神经网络单元,正是把这个单词的“发音”,与上述这个单词的各种属性通过一个神经网络链接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相连的神经网络单元。
明白了上面的原理,我们才能理解正确地掌握外语单词的实质以及建立外语思维的有效途径,具体讲就是:“获得词汇的多维表现形式,从而建立词汇意义在大脑中的长久印象。”
研究表明,要达到不靠字典把小说大致读懂,最多只能每 10 行出一个生词,如果每行平均长度是 10 个单词,正好是每 100 个单词出一个生词,也就是说要求至少 99%的覆盖率,即 7,000 到 8,000 单词量以上。所以如果我们常说,能达到 12,000以上的英文单词量,应该算可以应对了,到 20,000 基本可以打住了。当然除单词外还要掌握了大量的短语,先不在这里讨论。
关于具象名词的学习,用看图识音的方式会有很好的效果。而抽象的概念和词汇,应该是在具象的词汇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学习外语词汇,也应该是按照这个次序来学习效果最好。
看图识音和 T.P.R 是教幼儿学习英语非常理想的方法。
跟大家说一个经验:坚持做一个事情,前 21 天是最难的。如果能在前 21 天中,养成了每天坚持学习一小时的习惯,3 个月就很容易坚持了。学成功的同学还告诉过我们两个经验,一是学习要按小时数计算,而不能用天数。小时数能够让自己明确真正的学习时间(其实并不长),并且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而天数只会麻痹自己,会误以为自己“学习了多少天、多少个月”,其实有效时间很短;二是设定一个必须完成此任务的期限,最好是算准时间,提前报个名考一个需要单词量的考试。
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如果不从一个较高的战略层面去看单词的整体,埋头啃单词会成为旷日持久、暗无天日的痛苦。如果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方便的学习策略,可以快速轻松取胜。
在此不多评论,仅引用 GeofferyWagner 在《词语的智慧》一书中对语法规则制造者的辛辣的讽刺:“事实上,语法规则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它们跟语言也没什么关系,而是被一些满脸被人扔了臭鸡蛋的墨水瓶脑袋学究们,强行加入到有机的文字中的。”
最常用的 250 个左右的最简单词汇,占了日常单词使用出现几率的 60%左右。而5,000 个常用单词以外的单词,数量众多,但出现频率很小,只有 2%左右。我们大部分大学毕业有四级左右英语水平的同学都是有 5,000 单词量左右。而剩下这出现几率 2%的不会的单词,尽管出现频率低,听起来好像比例很小,但数量相当大,如果不会的话,实际生活中会是这种情况:在阅读英文书时,每两句半就会碰到一个生词,这样会严重阻碍阅读理解,不靠字典根本无法读懂,而靠字典又很慢很烦,查完字典还记不住,经常是刚查完,同一个词很快又查一遍,其结果是这本书根本看不下去。
Nation 博士还发现,在 5,000 最高频单词以外,有 570 个大学学习中最常使用的单词,被他命名为“学院词汇表”(Academic/UniversityWordList)简称 AWL 或 UWL。如果掌握了 5,000 常用单词,再外加这个 AWL 中的 570 单词,在上用英语教学的大学时,读英文教科书会很少出现不认识的生词。
第一层,最基本的 200 个左右的单词,虽然量少,但使用率最高(高达 60%)。
第二层,2,000 个单词。对话中最常用的 1,000 个单词,涵盖了普通对话中 94%的词汇(Schonell,1956),这 1,000 个常用单词在阅读中出现机会为 74%。而英国语言学家总结出的最常用的 2,000 个单词,也是曾经被外语教学专家们高度关注的所谓“控制词汇”,West 博士称之为“通用词汇表”。
第三层,5,000 单词(包括前 2,000),在对话和阅读中,使用最频繁的单词,达到98%了。所以这 5,000 单词,也一定要建立单词的“声音思维”,即一听之下,马上反应出形象或概念而非翻译,否则交流会有困难。如果姑且简单以会思维的英文单词数量来说,会用这 5,000 个单词思维就已经可以了。该如何建立这 5,000 个基本单词的英语思维呢?首先说,这些基础单词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名词和动词为主。而一般这些单词都是具象的,抽象的单词比例较小。所以大多可以用具体的实物、图像和动作表示。借助实物、图像和动作等手段,是建立这些单词思维的最佳途径。比如学“jump”这个动词的时候,应该是一边听这个单词的发音,一边做或者观察这个“跳”的动作。关于具象名词的学习,用看图识音的方式会有很好的效果。而抽象的概念和词汇,应该是在具象的词汇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学习外语词汇,也应该是按照这个次序来学习效果最好。上面这种学习方式,对初学者非常适用,学习效率高,走的弯路也少。对已经花了 10 年学到英语四级的同学来说,也应该采用上面提到的手段,把以前通过死记硬背学过的单词的中文解释,转化成真正的英语思维。对于我们大部分已经有一定单词量的同学来说,可以采用的方法很灵活,通常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实物来建立思维。如走进厨房,每当看一个厨房就听一下该物品的英文发音,找不到发音资料可以上网下载正确发音自己制作,总之目的是建立这些实物的形象和英语声音的紧密联系。这样做我们很快就能在头脑中建立这些实物的英语发音印象,以后在听到这些单词时,反应会迅速而自然,不必再经过中文翻译和思索了。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使用在这些物品上标贴“英文单词拼写”的办法,否则建立的是实物含义与英文字母组合之间的联系,在听到这些单词时,还是反应不过来。另外还有一种“全身肢体反应”(T.P.R)法的扩展训练,被称为 T.P.R-S(S 代表Stories)。这是在 T.P.R 理论的基础上,由著名外语教师 BlaineRay 在教学中开发的,通过肢体语言来讲故事的教学法,在美国学校中被广泛采用。主要方法是教师用学生基本可以理解的或刚学过的外语词汇,通过动作和道具,应用这些词汇去表演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关键点是要生动和有趣,词汇要限制在刚学过的范围。也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以帮助理解,然后再开始表演。
第一阶段:认知阶段。学习外语语法首先是有意识地学习显性的语法规则和语法知识,跟背诵单词的方式类似。
第二阶段:联想学习阶段。通过应用练习,纠错,反馈,逐渐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的知识,即真正的能力。
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学习者把显性的知识变成了隐性的知识和能力,逐渐忘掉了显性的语法知识,通过“微调”逐渐进一步掌握了语法运用。
近期的很多研究发现单、双渠道说法的区别远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大。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对于同一个复杂的语法形式,隐性记忆和显性记忆可以同时存在(Ullman,1995)。而实际的观察则是发现,大多数人的显性语法知识很难变成隐性的能力。这个不规则动词的 U 型现象,和我们前面“知易行难”一节里提到过的不规则动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问题,让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这种少量的,常用的形式,因为个数少而且很熟悉,才能达到既是以显性知识的形式存在,又能够做到自如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