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

作者: 郑霁恩 | 来源:发表于2024-02-21 10:11 被阅读0次

    在前年与朋友闲聊问及他业余时间怎么打发,他说有时间就在手机上翻翻短视频,说看一个一两分钟,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我不屑地回道:“你看那干什么?你还是个大学生,那都是些垃圾,有时间读一些世界名著多好!”

    那时候我是天天读书,但也不写读书笔记。看电影也是看一些获奖的;电视剧也看,只是没有获奖的不去看。“读书要读好书。”这是高尔基说的。不要去碰那些俗不可耐的、低俗下流、没有文化层次的作品,不管是影视、还是书籍,统统不要去碰!生怕坏了我们的胃口。

    我每天的生活是从打开电脑那一刻开始的。

    打4G开始的时候,人们便不再用电脑,或者说很少用电脑,而我还停留在3G时代。

    我的手机面板上,没有什么“快手”、“抖音”、“拼多多”,这些东西我听着就烦!我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好在我的写作是在电脑上,而不是用笔在白纸上书写。我用电脑写作,这在同龄人中还是比较早的。最早在电脑上打字是用来与网友聊天,大概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吧。

    那时候上班也没什么工作要干,单位给每个人发台电脑,我就在上边打字,敲击键盘的声音很响,科长听了就很不高兴,后来让我将电脑搬回了家,自己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科长那时候怀疑我在写文章骂他,又说用了公家的打印纸,所以,他就怀恨在心……

    那时候也写了些不成文的所谓“作品”,一个也没发出去,后来发现一个叫:“红袖添香”的纯文学网站,我就把所写的东西统统发到那里,读我文章的人也就百把十个。只有一个短篇小说获得了好评,我后来是把这作品又发到当地的一家文学月刊上,登了一个首篇。

    再后来婚变,就放弃写作。又入了天主教,但时间不长,又转入内在修行,天天练功打坐,不闻时事:两眼一闭,管它冬夏与秋冬!直到前几年,我的一个摄影爱好者,路遇,他问我对于当前的一个社会热点的看法,我心里说:扯不扯,管你屁事!俗!

    我似乎很清高。我过去的一个朋友问我现在还写不写,我说不写,他说还是写点东西吧。我就奇怪,我早些年把烟也戒了,酒也不喝了,还怎么能够写出东西来?

    那就试试写写?

    过去写小说写不成,现在退休了,就写写身边发生的事,写个三五千字,找来一个叫:“简书”的文学平台,上传——再读、改——再上传……改个十遍八遍都可以……发纸媒体有点困难。感觉这个平台不错,写东西也很随便,只是点击率不多,我只好把我的文章在微信群里传来传去,发个遍,不管有人读还是没人读,反正有个群就发,爱看不看!

    看看我发的这些群:游泳的、跳舞的、读书的、退休的、旅游的、还有一个“旧物置换买卖群”、“百福超市采购群”、联通用户维护群,等等,你说我发给一个跳舞的,那个群主不喜欢就把我一脚踢了出来,可能因为的我文章写得不好,或者他根本就不喜欢读书。管它呢,不爱就不爱吧。世界名著也不是人人喜欢读。——想着蹭点流量,也很不容易。再说,有些群本身就是“僵尸群”,你发到那里如石沉大海,且没有半点回声。

    我本意是要谈短视频的,在那里“流量”就是命脉,关乎到钱袋子是多是少的问题。

    记不清,也就是去年吧,发现了一个“西瓜视频”,看了一下司马南采访卢克文的短视频,他对他的评价蛮高的,称他为“学者”、“作家”,又说在当下中国只有两位作家,一个是写《武汉日记》的“新写实”派作家方方,另一个是卢克文先生。

    说来惭愧,方方的所有作品,我一个也没读过。只是在电视上听过“方方”这个名字,知道她是个女作家,是湖北作协主席。至于卢克文更是没听过,我问了好多人,他们都没听过,我又问了网名叫“无咎”的人,他说他知道。并知道卢克文所顾的播音员月薪五万。又问了我的妹夫,他知道卢克文过去为本拉登写过一个五万字的传记,后来被封号。

    “网虫!”他们成天在网上,所以,知道的很多,而我,相对就“奥特”了!

    我开始关注卢克文了,那时他的粉丝量是五十万,可过了一年,到如今他的粉丝量已突破千万!他所涉猎的方面很多:国内国外、政治时事、新闻热点、朝代更迭;历史的、军事的、文化的、学术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民生、民意方面都有所触及。——这样说吧,你所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你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他是一个全才,大学教授做不到,电视台也做不到,而他却做到了,他给你一个全新的观点、视角,使你耳目一新。“原来是怎么一回事儿!”你看了他的视频惊呼道。

    我第一次看卢克文的视频,发现那个主播声音很好听,很有磁性,感染力很强,中气实足,我就喜欢上了这个视频。后来他本人出镜,我发现效果就逊色了不少。他还雇佣过一个女的,我听去也不怎么样。观众说:卢克文的成功,其中有一半的功劳是那个长期和他合作的播音员带来的。我也这样认为。固然他的文案很好,可没有个好的主播效果就会失去一半。你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李立宏的声音浑厚而充满韵味,反过来再看白岩松的配音解说,就很枯燥,干巴巴的没有人爱听。固然节目都一样,都是做饭炒菜类,听李立宏的就像是感受艺术滋养,而白岩松的声音人们却不怎么爱听,倒不是说他没“文化”。都是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也有好听的,也有让人难以接受的。

    短视频里的段子,有编得好的,让人听了捧腹一笑;换作你、我是编不出来的,——这就叫:水平!你是一个大学毕业,但不一定是个段子高手!给社会一个总结,深挖一些社会病态的根源,固然说是“负面”,但人们听了、看了,就立刻感觉到:对头!是应该讽刺讽刺;诙谐幽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这种“短、平、快”的方式,你在主流媒体里是看不到的。人们之所以喜欢短视频,很大的原因是出自于此。说到底,手机提供了方便,平台也很给力,言论有了自由,正的、反的都可以表现,而不像我们儿时所接受到的只是一些所谓“正确方向、正确观点”。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你拿起手机,你就成了一个“自媒体”,你把你所认为对的、好的观点,通过视频表现出来,或者对社会的颂扬、鼓舞;或者对时弊的讥讽、调侃,都是可以的,说到底,这是政策容许的,也表明当下政治的开明态度,而并不是“文字狱”;那些“鸡汤”听得多了,也让人烦。

    我为什么被短视频所吸引?是因为我在那里能找到我所不知道的事情,颠覆三观;你所提供的,是我所不了解的;我在你那里能学到我所不具备的知识、学问;是我在课本里没有看到过的。

    司马南的视频我看了几期,在他那里没有我所需要的知识、观点。所以,我后来就不去刷他的视频。而卢克文的就不同,他是一个勤奋的作家,注重调研,而不是信口雌黄。他每年要写一百万字的东西出来,还要国内国外地跑,还要查阅大量资料,你在他那里能看到许多数据,和你所不知道的“内幕”;他的格局很大,用“高瞻远瞩”这个词也不过分;心胸也很大,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人;思想深刻,对于社会热点也能分析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哲学的、政治的、军事的,方方面面他都能游刃有余,他特别擅长分析一个地区、乃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及如何走出困境,他能给出你一个方案。——我就想:国家应该启用他这个人才,做一个政府的幕僚?就像过去县太爷的“师爷”?或者进入国家“发改委”……说到这里,我不知是自己浅薄了?还是幼稚?

    做短视频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当然是政治方面;经济、军事次之;文、体又次之。录一些文艺、体育方面的视频,我认为不上档次。对于这类节目我很少看,或者一扫而过。倒不是说我有多么深刻,他们有多么肤浅,而是我确实看不上一些文化内涵低、文化底蕴缺乏的一些滥竽充数的所谓作品。喜闻乐见是一回事,文化修养又是一回事,不可混谈。

    一般说,三五分钟的短视频没什么文化内涵,而一些比较深刻的作品往往需要十多分钟,字数在万言,也就是“中视频”。卢克文能把广西的一个螺丝粉写出上万言来加以描写、阐述,你,我是做不到的。卢克文成为大V不是偶然的,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他的水平就在那儿放着,许多大学教授也做不到。已经有一些学校拿来卢克文的视频做教材了,还有的做学术论文。

    卢克文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爱读书、爱思考,他用马克思的“经济链”来解释一切社会问题,以及他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造就他有一个深刻的思想,还有一双观察社会敏锐的双眼。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作为一个自媒体人,他是合格的,是能够胜任的(我又觉着他有点大材小用了)。

    自媒体,关键是能出新。人们在主流媒体上没有看到过的,比如一些买、卖双方所发生的笑话,聪明的和愚笨的碰撞,构成一个诙谐幽默的故事,人们在茶余饭后看了,捧腹大笑;又若有所思,殊不知自己在生活中就是那个“笑话”的主体;有一种被“带入”的感觉。

    “深刻”,与“浅薄”;“狡诈”、与“愚昧”构成了生活的全景图,我们人人又何尝不在其中呢!

    当我从那个“高大上”的“象牙之塔”走出的时候,我才发现多维度的世界原来是这么的光怪陆离,应了那句台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无论我在火车上,还是地铁里,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低头族”,他们在干什么?是和我一样在刷短视频吗?——那些我过去认为“垃圾”的东西?他们是从“垃圾”里“淘宝”吗?9:37 2024/2/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短视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mi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