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东北有句谚语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可说起这腊八粥,你可知道这飘香的腊八粥里还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有关这腊八粥的故事,有很多说法:有佛祖成道纪念日之说、有朱元璋忆苦思甜之说、还有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也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在诸多说法中,从适合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小鱼选取了以下三个故事。较小的孩子适合听民间传说版的,较大的孩子适合听佛祖成道版的和朱元璋版。
其实腊八粥之美,不仅仅在于腊八粥的香糯可口,还在于与之相关的腊八习俗,比如敬拜先人、阖家团圆、做腊八蒜等等。因为有了这些温暖的仪式感的传承相随,腊八粥喝起来才别有“风味”。
腊八粥故事一
(民间版)
从前啊,有这么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儿子。
爸爸最勤劳。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天刚亮就下地干活儿。他说:“手是摇钱树,铺成金光路。”
妈妈最节俭,过日子精打细算,她补的衣服又密又好。她说:“天下哪有聚宝盆,勤俭才成富裕人。”
他们家呀,米面满仓,鸡鸭成群,瓜果成架。
但是他家有个懒儿子。这个儿子整天吃饱了就睡,邻居叫他“瞌睡虫”。
老两口年纪大了。爸爸对儿子说:“要吃饭,得流汗。你得学着种庄稼,光睡觉可不行啊。”
妈妈对儿子说:“爹娘可不能跟你一辈子,你不会过日子,老了可怎么办呀?”
这种人,好姑娘谁愿意嫁啊?结果“瞌睡虫”取了个媳妇儿,和他一样懒。
她太阳没落就睡,日上三竿不起,油瓶倒了都不扶。邻居都叫她“没底锅”。
过了几年,老两口病重,他们不放心的嘱咐“瞌睡虫”和“没底锅”:“要想日子过得好,勤劳节俭不能少。饭要及时衣要暖,地要深耕细除草。”不久老两口就先后去世了。
“瞌睡虫”觉得老两口不会享福,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
“没底锅”觉得日子过得挺好,不用发愁。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
两人谁也没有把老人的话放在心里,每天除了吃喝玩乐还是吃喝玩乐,坐吃山空呀,没几年,地荒了,家里也没有存粮了。
这年腊月初八,北风“呼呼”地刮,雪花飘呀飘,简直有巴掌那么大。“瞌睡虫”和“没底锅”没吃没穿,缩在破房子里,直打哆嗦。
“哆嗦嗦,哆嗦嗦,好想妈妈的白馍馍。”“哎呦呦,哎呦呦,扫把杂粮凑碗粥。”杂粮是从缸底,粮仓缝,墙边,老鼠洞……好不容易找出来的。谁知道他们端起碗刚想喝,一阵大风刮来,房子呼啦一下塌了。
根据这个传说,每年的腊八,家家都要熬上一锅杂粮粥,喝粥过节,用来提醒自己,珍惜好生活。
腊八粥故事二
(朱元璋忆苦思甜)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小朱元璋不得不到地主家当放牛娃。
地主非常刻薄,只要下人稍微让他不满意,他就又是骂又是打。
不仅如此,他还会将“犯错”的人关起来,不给饭吃。
有一次放牛回来,小朱元璋牵着老水牛经过一座独木桥,桥面非常窄,老水牛一脚踏空摔下了桥。
小朱元璋急坏了,桥下可是一条两三米深的山沟啊,他根本没办法把老水牛弄上来。
老水牛在沟里“哞哞”叫着,小朱元璋只能赶紧跑回地主家叫人。
很快,地主就带着人来了,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水牛弄上来。
这时人们发现,老水牛趴在地上动也不动,原来它的一条腿断了!
“你是怎么放牛的?”地主气急败坏地拿起鞭子就往小朱元璋身上抽。
打了一通后,地主还不解气,于是吩咐下人把小朱元璋关了起来。
小朱元璋被关进柴房后,身上又痛,心里又怕,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第二天太阳高高挂在空中时,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
小朱元璋在柴房里找呀找,翻了半天,一点儿吃的都没有找到。他伤心地坐在地上,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突然,一只老鼠从他脚下蹿过去,钻进了墙角的一个洞里。小朱元璋仔细一瞧,咦,洞口怎么有米粒?
他拿起木棍往洞里捅去,老鼠吱吱叫着跑了出来,还带出了一些粮食。小朱元璋兴奋极了,里面一定是老鼠的粮仓!
他使劲儿往里掏,果然从里面掏出了大米、豆子、红枣……
小朱元璋连忙将这些粮食收集起来,恳请帮工的老仆把它们煮成一锅粥。没想到,这锅杂七杂八的粥竟十分香甜可口!
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这件事,便让御厨煮了一锅混合各种谷物的粥,与大臣们一起享用。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所以朱元璋就给这种粥起名为“腊八粥”。
腊八粥故事三
(佛祖成道纪念版)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忧树的绿阴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廷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忧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萎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子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着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打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打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在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推荐书目
1.腊八节的故事
2.屋檐下的腊八粥
3.腊八节
4.香香甜甜腊八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