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梅在《从未走远》中说:有时的沧海桑田,也不过是几十年的事情,但终究,还是得到安慰。因为,记忆的一角,会永远留着它们的位置,让灵魂的回归,有迹可寻。
这篇文章,她写到自己去从前的小学看一看,一路人渐稀少,物是人非,但记忆里的茅草屋、木桥,景致,以及亲切的乡亲都恍如昨日,学校的教室、操场、老师和同学,那些认真的课堂,热闹的课间都历历在目。
一切已化作尘烟,那些童年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想起每次回去,都经过我们曾经小学,如今的零落已经看不出课间当初的喧嚣。还记得那时候读初中是需要考上的,在还没有实行9年义务教育的那些年,考不上是没有初中读的。
小学现在看来离家并不远,因为在直线距离上,已经架起了一座桥。那时候没有桥,我们上学放学的队伍都很浩荡,沿着良田的田埂,向北拐着弯路,不自觉的排起了最规范的长队,如果中间有一个人停下来,那就直接堵了,会被后面长长的队伍抱怨。
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我们曾在荒废的小学里度过了起码六七年的时间吧?但是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有多少画面是清晰存在的呢?
那时候的小学是开放式的,被自然包围。每年暑假后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操场的草处理了,我们镇是蚕丝镇,家家户户都有桑树地,家家户户都养蚕,学校也不例外,除草,捉蚕,几乎每位同学都是劳动好手。
那时候,我们课间十分钟也会跳橡皮筋、扔沙包、老鹰捉小鸡。春天里,豆角藤蔓的三叶对叠,中间用绳子一系,是我们可以跳三天的毽子;去年的书本都成为今年最时兴的画片,为了赢回一张张战利品,恨不得带着自己的衣服一起打出“旋风”般的特技;玻璃球的三角战区就是平坦的土地,手动挖出三个小坑,为了瞄的更准,不惜趴在地上,那瞄准的姿势,不输战场的气势。夏天,在浅滩的灌溉河里捞鱼摸虾,在门前的大河里戏水避暑,虽然连我在内的小伙伴们都没少喝河水,但还是乐此不彼。
我们不会放过任何可以玩耍的时间,虽然人与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那时候的我们,早与自然融为一体。
身边的一切在岁月里迁移,你还记得那时自己的样子吗?还记得那些年的所思所想吗?
走过岁月,历经世事,你,还是当初的你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