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爱课程上关于传统文化和自我修养的课程,感触非常多,收获也很丰富。首先不得不说,讲课的老师我非常的喜欢,她以各个时代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名人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为媒介,来讲述他们的品格、追求和时代背景在他们人生轨迹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用那些人的品格来侧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最关键的在于,课程不只是在讲史,同时也在思考今天的时代,思考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中借鉴到一些内容来滋养我们自身。
关于屈原坚持信仰,勇敢追求和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肯定自我、至情至性、超越世俗的境界带给我的启发,这里就不在多叙了。我主要想讲一下思考之后我给自己留下的几个根本而又重要的问题。
我的信仰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信仰?
信仰是自己内心真正认同和遵从的行为准则,是对世界、对自己、对金钱、对幸福的综合认知模式,是在精神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人的成长是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的,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只有经历过做够多的人情世故,历经千帆,才能让一个人真正看清和理解自己与世界。如果单纯把信仰当成一个救命良药,你是不会找到结果的。
信仰是在不断探索和体验中形成。
我离肯定自我还有多远?
这里摘录俞老师文章中的话,非常的有思考意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715489/answer/28722776
来源:知乎
以下是几乎在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或类似的):
孩子考了85分回到家,妈妈看到了试卷上的分数,沉下脸来问:“怎么只考了这么点,上次不是考了98分吗?” 孩子一脸无奈与委屈,ta也为自己考得不好而气馁。当天晚上,整个家都因为孩子没考好而闷闷不乐。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此类事件会发生无数次(不一定与成绩有关,也可以是钢琴弹得如何,是否懂礼貌,是否讲卫生等),孩子因为达不到最优或某个公认的标准而备受批评。逐渐的,孩子习得了这样的信念:我只有做得很完美了,或者我只有数一数二了,才是值得骄傲的;否则,我没有资格欣赏自己。这种对于完美与最优的理想自我的追求,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欲望。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下,对自我的不满意便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抑郁情绪是如此常见,以至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达到了16%。人类社会不断制造着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哪怕一个人考了98分,但别人考了100分,ta可能还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我不如别人,我不行!
如果我们细想,便会发现这个信念所存在的严重问题:那个考了85分的人,等于说掌握了85%的知识,但这85%没有得到任何的尊重,反而因为得不到的15%而备受批评!这明显不公平啊,哪怕要批评未达到的15%,那也应该先肯定一下已经达到的85%啊,但很少有家长会这么做。人类对于缺点或危险总是赋予了过多的心理资源,而对于优点则轻描淡写地略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很像是一个受过严重创伤的人:这样的人永远生活创伤事件再次发生的担忧之中,而很少会去体验生活的美好。
这样的信念当然也会有些好处,人类(或个体)能不断地被激励着(或鞭挞着)去取得成就,越来越有了表面的强大,于是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如果不创新呢?不创新我们便抑郁了,因为内在的理想自我不断地鞭挞着现实自我,让现实自我无法停下脚步。为了不让自己抑郁,人类(或个体)不得不前行,这种前行并非是积极意义的前行,而是为了克服抑郁以及理想自我的责备所不得不做出的防御。
什么时候一个人可以去欣赏现有的85%呢?什么时候一个社会可以不再强调那么多的创新而能够享受当下呢?作为社会层面,我是无解的,那是政治家的事。但作为个人层面,倒是可以做些功课,那便是接纳与欣赏现实的自己,以下是一些建议:
当发现别人比你好时,或当遭遇到失败时,想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已经拥有的85%(关系、经历、技能......)。这不是罪过或矫情,而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
明白专注于未得到的15%是一种不合理的态度,它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带来了太多的烦恼与压力。把注意力放在已经拥有的85%会让你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
知足常乐并不会让你止步不前,人天性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驱力,这种驱力并非靠比较或压力才能被激发,心理学家大多数同意这个假设。
放下成为第一或一流的幻想。你是一流自然会是一流,你不是一流再怎么折磨自己也成不了一流。爱因斯坦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努力”那是自谦。为了进步努力当然是需要的,但过度努力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反而会得不偿失。
接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并为此而感激,这是一种值得培养的能力与习惯。
明白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并把事件的失败与整个人的失败区分开来。如果认为事件失败是你整个人的失败,便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觉察此类不合理的想法,不被此类想法所带走或占据,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相信作为个人来说,永远是有价值的。当你觉得自己整个人是有价值时,能够更好的平衡因为失败所带来的自卑感。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加客观与合理,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也会缓解,理想自我能变得柔和下来,此时,人会更善于去欣赏现实的自我。所以,不着急,慢慢来!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