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兵回家”活动发起人、策划者和职业志愿者 铜川人孙春龙: 为

“老兵回家”活动发起人、策划者和职业志愿者 铜川人孙春龙: 为

作者: 孫陽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21:05 被阅读754次

    “老兵回家”活动发起人、策划者和职业志愿者

    铜川人孙春龙: 为生命而歌,为和平而作

    孙春龙(图片来自网络)

    五一前,村子里泥泞了几十年的三条土巷子终于修成了光溜溜的水泥路,灰尘少了,黄土没了,雨后的泥水也消失了,似乎整个村子也焕然一新。“要致富,先修路”这话一点也不假。村民架辕拉水、拉粪的架子车行起来不再像以前那么吃力,老年人走在上面也不再像以前小心翼翼,担怕被泥水滑倒摔伤,等等。而办成这一好事的主力人员则是孙春龙。

    住在巷子口的八十岁的孙氏说:“好好好,春龙这娃厉害啊,事也弄的大,这回把巷子的路修的这么好,我这老婆子都不怕跌跤了,下雨路也不泥了,哎呀,几十年路都没这么好过了。”

    巷口石堆上坐的几个老年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夸赞着,“春龙这娃是孙氏这一大家子这多年最有出息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娃是这个,”说着竖起来大拇指,其他人也跟着点头,“几十年的路娃把这修好了,自己联系跑的项目,哎呀,给村里人办了大好事了,比有的村领导强啊,好好好。”

    孙春龙,1976年3月29日生于铜川黄堡屽村,毕业于陕西咸阳师专,中国十大法制人物、阳光记者,职业公益志愿者,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老兵回家”活动发起人、策划者和职业志愿者。曾任《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主笔。主要作品《山西官煤勾结黑幕》《异域1945》《中印边境真相》《金三角毒枭禁毒》《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陕西政协副主席被双规》《西安网友参政试验》等。

    1997年,来自陕西铜川黄堡的农家孩子孙春龙从咸阳师专毕业,和众多的应届毕业生一样选择了一份稳定的职业,成了西安印钞厂的一名职工,也算是“干部”,老家村里人也都觉得这孩子有出息,进了城了。厂子效益理想,工资待遇也好,一切看起来都很稳妥,可孙春龙却不甘于过平稳的生活,更不安于现状,总觉得内心有些“雄心抱负”还未去做。于是,二话不说,也未曾多加思考,他带着自己以前写的“文学作品”,到西安晚报社成了一名搞新闻的“临时工”,做记者让他感到幸福,充实,他也干的得劲儿。

    孙春龙(图片来自网络)

    再后来,他怀揣着新闻梦,经过一番努力,成了新华社新创刊的杂志《瞭望东方周刊》的一名记者。他把还原真相、做一名调查记者当做自己的理想。外表“五大三粗”的他,显然也是调查记者的合适人选,在那些被围追堵截的灾难现场,“人家有的以为我是装修工人,有的以为我是矿工,可就没人把我当做是记者。”

    在国外,调查记者是最受尊敬的记者,也是最受尊敬的社会人群。他们总是出现在社会最阴暗的角落,调查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揭开那些被金钱与权力掩盖的内幕。“调查记者的荣光,就在于揭开真相,促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孙春龙这样认为。而在中国,真正的调查记者寥寥可数。孙春龙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调查记者。如普利策所说的,记者应该成为国家这艘大船上的瞭望者。

    2008年9月14日,一封《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出现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的博客上,由此引爆了网络。尽管这封举报信随后便被网站删除了,但还是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国务院迅速组成调查组彻查娄烦“8·1”事故,他受邀参加事故调查。9月17日,温总理和国务委员马凯在“有博客刊登举报信反映8月1日山西娄烦县山体滑坡事故瞒报死亡人数”上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核查。事故真相由此渐渐浮出水面。孙春龙的举报,也得到了安监总局的充分肯定。

    孙春龙(图片来自网络)

    和别的举报信不同,这是一封留有真实姓名和电话的举报信。在这封信中,孙春龙说,“我是一名记者,我有责任用各种手段去让真相显现,我不是打酱油的,我也不会去做俯卧撑,其实归根结底,我们都有着同样的目的,就是让这个世界和这个国家更加美好。”孙春龙的此次举报缘于之前自己的一次采访。

    2008年8月1日,山西娄烦县寺沟村尖山铁矿发生了山体滑坡事故,据当地媒体的报道,有11人被埋。此事被当地确定为一起山体滑坡所致的自然灾害。8月底,孙春龙在《瞭望东方周刊》发表了《娄烦:被拖延的真相》,他经过暗访、核实,指出娄烦事故存在着瞒报谎报,死亡人数至少在41人以上。但稿子发出后,不到一天就在网络上被删除。

    孙春龙不缺少执著。在此次娄烦事件之前,他曾多次去山西,报道过山西官煤勾结黑幕和黑砖窑案等。那年采访完山西黑煤窑,情切之下,他曾在博客上发过“于幼军(时任山西省长)你为什么不辞职”的一封信。他执著于自己所关注的。“缅甸我去过六七次,金三角去过四五次。以前因禁毒的报道去过金三角,后来每年的禁毒日前后都会再去。我一直关注着那里,和许多人都成朋友了。”山西娄烦之难,本来作为记者,刊发了报道,“任务”也算完成了。可后来眼看着事件真相“石沉大海”,他实在是心里放不下,遂有了此后致书山西代省长、博客举报的举动,终使娄烦之难大白于天下。

    孙春龙说,在这之前,他已经三次向相关部门举报无果。稿子被删,举报无果,孙春龙回想起自己在娄烦乔装打扮,历尽艰辛的探访,“那天是在中秋节,心里很难受,一直想在现场的时候,家属对我们充满期待。”9月14日,孙春龙在博客上发表《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指出娄烦事故存在瞒报行为,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重大责任事故。“其实,我当时还邮寄了一封。”2008年11月3日,在接受河南记者采访时,孙春龙说。

    孙春龙(图片来自网络)

    “我没有想到这封信会被高层关注。”孙春龙说,在十一期间安监总局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在这次事件的作用,新闻发言人说:“此事件之所以从‘自然灾害’变为‘重大责任事故’,这篇报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孙春龙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感谢温总理,他的批示让真相大白,也让我得到佑护。娄烦垮塌事故已经被定性为一起重大的责任事故,真相正在调查当中。对孙春龙来说,事情本该这样光明地结束了,但他却说,承受的巨大压力至今没有消除,甚至在想到儿子的时候有过托孤之念,直到现在,他还会对家门口停着的陌生汽车感到紧张,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踏上山西的土地了。

    他曾说“我有把稿子放到博客上的习惯,当时就把举报信也放到博客上了。再不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机会了。我心里一想到现场就难受啊,他们的亲人就埋在土堆下,他们在旁边烧纸钱。”尽管孙春龙受邀参加了国家安监局的调查小组,但是“压力”还是“排山倒海”而来。孙春龙对此描述:我们离真相越近的时候,越能感觉到那种排山倒海般的压力。你离事情的核心越近,你越觉得寸步难行。

    2008年10月,孙春龙躲在外省一个朋友家里,不说话,经常抽烟沉思,钓鱼钓了好几天。银行卡密码什么的全告诉老婆了,说到这里他笑着补充一句:平时都不说的。跟几个知己朋友都交代了,没明说,就说以后帮忙照顾老婆孩子之类的。

    孙春龙(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的孙春龙也在面对不可知的命运。“如果地方上胜,我可能就败掉了;如果是中央胜,我可能就成名了。”那个时候,孙春龙突然想到一篇文章的标题《一张纸背后是铜墙铁壁》。“那么多力量压过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小蚂蚁,很无力,很弱势。”他的博客上有句话:“能改变的就改变,不能改变的就适应,不能适应的就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但娄烦矿难事件是例外,这次孙春龙没有放弃。

    孙春龙说:“当时我想的是,稿子没有影响我就发举报信,举报信不成我就告那些安监部门不作为,律师我都找好了。在穷尽了一个记者的职责之后,仍然没有让真相大白,我只好继续履行一个人应有的良知。”记者报道的目的也是为了促成事件的解决,但如果对事件的解决没有任何效果的话,所有的努力只是零,因此后面的举动也是记者职责的一个延伸。

    孙春龙网上举报信受到关注之后,很多人给他发短信。他说,目前已经接到上千条短信,还有几百封邮件。孙春龙保存着,一条都没删。压力大时,会拿出来一条一条看。在这么多的短信中,孙春龙印象深的有两条。其中一条短信说从心底里敬佩孙春龙,署名是山西一假记者。另一条短信署名是基层一安监人员,说自己以后要认真工作,再也不能漠视生命了。这两条留言对孙春龙触动很大:“最起码说明因为我的举动,他们内心开始反省,开始自责。”经历了娄烦矿难事件后,孙春龙在博客上写道:从我自身来讲,最深的感受是一个人要坚持理想非常难。从事件来讲,最深的感受就是它唤醒了更多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我们在更多时保持了沉默。

    孙春龙报道了娄烦事件后单位奖励了1万元。对此,网上有人说“奖少了,建议网友们也都给他汇点款,‘揭盖子’的记者,现在太难找了”。孙春龙笑了,“我是一个理想化的记者,不是一个揭黑记者,我所做的一些个案性报道,更多的希望能有建设性的东西,能由一而面,解决更多存在共性问题的事。娄烦矿难的转折点,这不是我一个人,肯定幕后还有好多人,这个东西怎么到了总理这块儿,肯定细节上有好多人在努力。

    孙春龙说自己一直是一个理想化的记者,对记者这个行业充满了信心,也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可能从业之初,他想的也是要去批评要曝光,但时间久了发现:曝光了一起,还有一百起在等着你。

    2005年缅甸的一次采访,无疑是孙春龙生命的转折时刻。一位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指着孙春龙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因为我都不知道国殇墓园到底在哪里,是怎么回事。”孙春龙告诉记者,他从这个老人的眼睛里看出一丝绝望。

    2008年初,孙春龙去了腾冲的国殇墓园。“门很小,进去之后全是非常小的墓碑,漫山遍野。”他一下被震撼了。

    于是救赎之旅开始了。

    2008年4月,孙春龙时任《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前往缅甸密支那采访滞留于此的中国远征军老兵,这座位于缅北的城市,充满了异国风情。70年前,中美联军在此处与日军发生激烈争夺战,共计伤亡六千余人。战争结束后,有上千名士兵滞留密支那、八莫、九谷等中缅边境地区。直至多年后,两岸政治矛盾缓和,可以回家时,他们却因年迈体弱或者经济窘迫而无法成行。很多人,只能埋骨异域。在此处,孙春龙见到了一位滞留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得知其1938年出征后从未回过家时,孙春龙便毫不犹豫地告诉他:等我回中国后,我帮您找家吧!那一刻,孙春龙想,作为一名记者,除通过自己的报道将这段历史告诉更多的人之外,还可以身体力行的做更多的的事。

    孙春龙与李锡全(图片来自网络)

    而令他未曾想到的是,一句应承容易,实施起来却万分艰难!为了募集老兵李锡全回家的路费,孙春龙开始游说一些做企业的朋友,而每次,他都要花很长时间,去告诉这些企业家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这段历史。终于,先后有两位企业家被他说动,但后来,二位企业家都以“我才知道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的兵,我为什么要帮助他呢?有什么好同情的?”这样相同的理由拒绝了孙春龙,他再三争辩,但最终还是被坚决拒绝话语。孙春龙一时无语了,但对于这般极大的偏见与无知,他也能理解,因为我们所有人所一开始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与历史常识,都是从仇恨同胞开始的。

    图片来自网络

    而我们更多的人又何尝不是与这些企业家想法一样呢?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及生活阅历之后,居然在中国抗战历史上这么大块波澜壮阔的史实和一个一个区域,我们甚至丝毫不知,不可悲吗?我们应该痛苦,哭的是中国远征军老兵壮丽的往事和寂寥的今天吗?还是哭什么?其实我们哭的更应该是自己的无知,与可怜。

    孙春龙几乎穷尽了所有的人脉,但依然没有找到老兵李锡全回家的路费。那时,他慌了,心急如焚,对于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一天或许都不能耽误,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让一位已经死了心的老兵,又开始充满了期待,他不能辜负自己当时的承诺和老人的信任。无奈之下,孙春龙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跪求热心人士关注流落缅甸老兵》一文,想争取更多的机会与力量,来为老人募捐,帮其回家。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湖南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愿意提供支持。身为湖南人,这位董事长对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有很深的了解。但他依有很多的顾虑,希望能进一步确认老兵李锡全的身份与真实性,要求孙春龙和他的员工一起,专程去缅甸核实。

    在经过长达半年多的交涉、筹备后,于2008年10月12日,流落缅甸60多年、没有任何身份证件的老兵李锡全,终于跨过中缅南四号界碑,回到中国。跨越的,不仅是国界,还有历史的隔阂。一场战争,让一个完整的家庭四分五裂,而伤痛,在时隔半世纪之久后,仍难以抚平。

    老兵李锡全(图片来自网络)

    自2008年结识李锡全后,孙春龙几乎每年都要来到甸密支那。同样滞留密支那的老兵李光钿见到孙春龙的第一句话就说,李锡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问他:孙春龙什么时候来看我?当听到这句话时,孙春龙再也忍不住自己的哭声,嚎啕大哭起来,也许他日后成立帮助老兵回家,让历史回家慈善基金会的想法也是在此时生了萌芽。

    从2008年接老兵李锡全回家算起,6年来,已经有40多位流落在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及台湾地区、云南边境地区的老兵,通过孙春龙的“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团队,找到了失散长达70年的亲人,并在其团队资助下与亲人团聚。曾经有人问他是否后悔这样的选择,他说后悔的是,未能及早遇到老兵李锡全,那样,就可以有更多的老兵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家乡。

    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1942年到1945年,滇缅危急,面对祖国的号召,三十万士兵入缅作战,他们被称为“中国远征军”。据统计,近十万人在缅甸战死。七十年过去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尸体都末于荒野,未能回家,只有三十多具遗骸被通过官方途径运送回国,还有347具遗骸于2015年被挖出后悬置,至今未获安葬。

    图片来自网络

    2011年5月,孙春龙辞去了《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的职务,发起成立了专注于服务抗战老兵的公益机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而此次决定,也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老兵回家,不仅只是一个与亲人离散多年的士兵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的背后,是一段历史印记,是一段历史的回家,更是人性的回家。而孙春龙所发起成立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实施关怀幸存抗战老兵的“老兵关怀计划”项目,已照顾到缅甸、国内近两千多名抗战老兵,同时他与团队也展开了在缅甸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的寻找工作。

    他在一四年的文中写道:“五年前,曾有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被请去喝茶,今天,国家民政部已发文表示,要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提供相应的关怀和照顾。而这段被掩埋的历史,也在一步步地走向前台,被更多的公众所知晓。”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次公开访问中,一位学生问孙春龙,如果他将来做公益,用什么作为标准来选择公益的方向?孙春龙说:做公益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参与,要让更多人在参与中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是什么,国家就是什么!这是老兵李锡全带给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2017年1月孙春龙所著《没有回家的士兵》正式出版发行,作为深具社会影响力的调查记者与公益人士,孙春龙对于1940年代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等地抗击日军的历史细节作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更对今日仍滞留异域他乡无法回国的老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让这一群体重回公众视野,并得到了应有的关怀与荣誉。

    孙春龙《没有回家的士兵》

    此书是孙春龙八年心血的一个回顾与总结,这是一本任何关注抗战历史、尤其希望了解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细节的人都不应该错过的书,也是任何一个对曾经参与抗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们心怀感恩、希望能给予他们现实关怀的人不应该错过的书。豆瓣对其评价8.9分,由任志强、柴静、土家野夫、金宇晴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来呼应本书的期许,即孙春龙所说:“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他们的礼遇和尊重。虽然,这些礼遇来得已经太晚”。

    任志强这样写到:“孙春龙是我的朋友,我们之间的信任,建立在我们都希望还原历史真相,并让因历史原因而失去了尊严的英雄们,重新回到社会应给予他们的尊敬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名记出身的孙春龙,十年来忽然转向主持寻找和救助抗战老兵的公益事业,经历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一页隐蔽的几乎将要遗忘的历史,在他的坚持发掘下,进入更多大众视野。那些无名的被侮辱和践踏的英烈,逐渐得以正名,并收获到最后一点夕照余温。”土家野夫对其这样评价。

    柴静说,采访老兵时,他们说:“我们这一代受的苦,你们这一代,你们的下一代不用受了。”老兵已逝,我们生活在一个他们为之奉献生命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事可以去做。

    金宇晴写道:“他们曾经抛家弃子,为保卫祖国山河浴血奋战,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唯一希望的是后人们还能记起那段历史。记忆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这不仅是对老兵而言,也包括一个国家。”

    也有读者这样评论道:“这本书,我是不敢在公众场合看的。每次读来,都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来。我不知道如何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但我相信能感染人,触动人的灵魂,使你有所思有所想的书一定是好书。«没有回家的士兵»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记载的是老兵回家,也是历史的回家,更是人性的回家。本书非常有思想,强烈推荐!

    中国远征军老兵张富鳞说:“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被遗忘。”孙春龙希望通过《没有回家的士兵》一书,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对现在滞还留国外且已被遗忘的抗战老兵的关注,同时也唤起民众对这段被掩埋的历史的关注。多一位读者,就多一份希望,阅读就是拒绝遗忘,保持纪念的最好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一段历史已经到了尾声。或许,多年以后再无老兵可以回家,但“老兵回家”这项公益活动所传递的理念依然在延续。老兵回家,历史回家,人性回家!为生命而歌,为和平而作。

    孙阳

    2017年五一假期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兵回家”活动发起人、策划者和职业志愿者 铜川人孙春龙: 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uc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