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9时许在县体育场参加活动,左边一位朋友戳一下我,右边一位朋友戳一下我,都低声说:“靳老师去了。”然后,都无语。我紧一紧棉袄,太阳未出来时真的很冷。
靳之林油画作品《玉米地之三》(引自网络) 靳之林油画作品《雪后黄河大写意》(引自网络)资料很多,很容易查找。靳之林,1928年5月生,河北滦南人。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本原文化研究学者。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中国本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金十字勋章,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荣誉证书"等等。
靳之林油画作品《打机井1956河北饶阳五公村》(引自网络) 靳之林油画作品《延安最后一场雪》(引自网络)他是一位在延安享有盛名的文化人,因为在此工作十三春秋,因为本原文化、本原哲学与陕北民间文化文艺早已密不可分。我见过靳之林本人只有三次,印象中,他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是一位无论你接触本人或作品、理论都能受到教益的人,是一位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去世,近期定然在文化艺术界引起震动,悼念与缅怀的文章如潮。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即便管窥蠡测,也不枉三次谋面,和他曾给我们说过的话。
靳之林油画作品四条幅《白玉兰之三》(引自网络)在靳之林老师仙逝的2018年,他与美水之乡的甘泉有缘。今年3月下旬,我去参加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期间,得遇在北京游历的甘泉书法名家上官永祥老师。他说他经常去靳老师家陪着说话,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几次,也能帮忙整理下与靳老师的谈话内容。我迟疑未去,一来担心靳老师年事已高不便打扰,二来单位事多想及早返回。未料在机场,竟见到笑眯眯的上官,守着坐轮椅的靳老师在候机。上官说,靳老师想延安了,可能还要去甘泉。这是我第二次见靳老师。
与靳之林、上官永祥在首都国际机场合影4月1日那天,上官携夫人,我带记者,一起陪靳老师去甘泉桥镇。正是山桃凋零家杏怒放的时节,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安家沟洛河对岸,坐在轮椅上的靳老师,久久凝视着上官早年“秦直道”书法摩崖石刻。春风习习,洛河春水微皱,几头毛驴悠闲地啃食刚露头的小草。我试着问靳老师,可否接受我们的采访,并提了一大堆的问题。
隔着洛河看直道 靳之林与上官永祥 笔者与靳老师合影谈及上官永祥的书法《秦直道》,靳之林笑着说:“书法家有的是,但敢在这儿写字的还没有。”“我感受到大地山河、‘人工’和‘书法’的结合,有这种“天地融合”、一种民族魂的气势。你看这个秦字,一笔一笔拉过去,结合整个石头的起伏、阴影,这是大自然在写书法!”他谈到古遗址的研究,要有历史的延续,不能割裂。谈到怎么保护北洛河,联系到河图洛书!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强调这个符号可能是中国优越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从埃及到希腊,到美洲,到日本,他做过详细的考察研究。他说中国结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是自己产生的吗?还是整个人类的一种符号?他感觉像人类的符号。类似还有九曲黄河,也是一个符号。
我理解,靳老师所说的符号就是探究本原哲学和本原文化。本原文化简单理解是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他长期深入进行民间艺术、民间民俗、民间文化的实地考察和考古实践,解读本民族文化发源的密码,找到“阴阳”和“生生”两把钥匙,发掘并研究以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历史文献古史传说三者结合,相互印证的办法,发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仍然保存着极其丰富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探讨本原文化的深层领域,将其放置在人类的大背景下研究。
谈到对秦直道的看法,他说:“这个一定要保护,一定要保护好。它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留在天地之间,(它是)人和大自然之间兼容,是一种魂的融合。”他说:“秦直道是‘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它抵御外国人的侵略、北方民族的侵略。当时六国已经不是秦的对手了,对手只有一个—胡人,是北方来的民族,但是后来都融合为一体了。‘昭君出塞’作为一个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这之前怎么来防御匈奴?封建帝国的第一章节就有这个‘秦直道’,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地带,而秦的大气度,就体现在秦直道上。”“那么短的时间,修了这么长的路。我们走累的时候,大概是六十华里,六十华里就要一个铺地砖,只要有铺地砖就有行宫。延安大学一位老教授在早晨锻炼的时候,拿出来一块地砖问我这个是什么年代的?我一看是知道的。...”...”
引号内是靳老师接受采访的原话,节选几段,能看出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对历史和遗迹了然于胸,口述条分缕析,思路异常清晰。也难怪,他在延安时期曾对陕北历代408个石窟造像做过调查研究,对秦直道做过全程徒步考察,他对秦直道研究有卓越贡献。
苍山之下,洛水之旁。我说靳老师,给我们甘泉人民说几句话吧!他说:“书写甘泉大地,像秦直道一样,使我们年轻人能够感受到一种中华民族魂的时代精神。”
到秦直道上去看一看 记者马莉采访并整理录音 久久凝视这片风景靳老师提出想到秦直古道上看看,于是越野车窜爬上山,羊场垭口附近的转弯地,他让车停下来。古道、老树、残花、新绿,秦直道这个季节的美在沧桑中勃发生机,靳老师兴奋地用相机拍照,更是挣扎着从轮椅上站起来,久久地凝视。我猜想,靳老师此时最想的是作画,观物取象,将他此时的感悟倾注于笔端挥洒于画布。靳之林曾多次说“我很少在画室画画,大自然和黄土地是我的画室。”“画笔之意不在画,在于山水之间,在于寄情、示气。”“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融中,陶醉于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满足和最高的艺术享受”
众所周知,靳之林家学渊源,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学美术期间,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冯法祀学油画,又师从齐白石、李可染、李苦禅研习国画,解放后他受古元影响,带有浓郁泥土芳香的陕甘宁木刻、窗花、民歌、秧歌、腰鼓和民间文学影响了他一生,他在生活和艺术的归宿中找到了自我,在实践和思考中升华,以气领形,达到至高的境界,他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的本原哲学的创作主题,陶醉于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中,不执着于具象的形与色。靳老师一生作品丰厚,我一个不懂绘画的人从他这喜欢上了油画,从油彩的波折与纷乱中感受磅礴、大气、委婉与神秘,印象深刻的有《罗胜教》《五七干校》系列、《南泥湾》《公社女书记》《玉兰花》《鸡冠花》《玉米地》等等。我想,靳老师绝对有娴熟的绘画技法,但他绘画不拘泥于这些技法,他有深厚的生活体验,但他不照抄照搬去复制生活,他在大自然和黄土地中现场作画,天地人互通浑然忘我,此时无招胜有招。他画的人物是时代有血有肉的灵魂,他画的窑洞就是几辈子的传承,他画的玉米就是生命抗争的精神,他画的黄河就是民族气质的挥洒与奔腾。
秦直道下山经过安家沟 地畔下的土层有明显的夯土痕迹,引起靳老师的注意。知道靳之林老师钟情于陕北民间文化艺术,我们请他参观了位于甘泉下寺湾镇的元芝民间文化营销有限责任公司,他倾听镇党委和公司负责人的介绍,饶有兴趣地观看学员作品。
我们请他就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提要求和希望,他说:“就按现在这个路子走下去。什么样的路子呢?是生活,是感受。你们把生活里的感受最深的拿出来作为剪纸的作品(题材内容),这个永远也不会落后,或者是不协调。...说实话,我就是想看看,你们剪纸现在的这种发展的面貌,很久没有更多地向你们学习了。所以今天有这么个机会让我开眼界,然后我再来的时候呢,继续向你们学习。...不要走这个商品的路,让它自然商品化,为更多的人!因为你这样才能剪得好了,脑子里光想着怎么迎合客户,它反倒不行。脑子里就是要有剪纸的这个高度,...一副好的剪纸,有好的内容就够了。”
靳老师的这段话虽短,但我认为道出了他长期的民间文化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是对民间文化艺术实地考察与研究的经验之谈。他亦忧心艺术一旦商业化,就失去了原生态,他多么希望我们民族民间文化保留好基因密码和文化符号,保留艺术的纯粹,保留艺术家和大师,保留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热爱文化从事文艺工作者应当深深思考的。
来到元芝公司 公司负责人高英凤介绍公司发展及学员培训情况 时任下寺湾镇党委书记白延生介绍学员作品 因非遗而结缘我喜欢品读靳之林老师的作品,仰慕他的学识,更敬重他的人品和精神。一位艺术家,对延安如此深情,写下“俯吮延河水,脸贴宝塔山,十年不眠夜,热泪想延安”的诗句。1973年调到延安地区文化馆工作,他曾回忆“我追求落户延安三十年,为它,我在十年文革中付出了妻离子散,家破几乎人亡的血的代价,...实现夙愿,狂热的扑向母亲的怀抱,在窑洞安家落户,残酷折磨的艰难岁月只能更加锤炼我对黄土高原的深情,我把全部的生命倾泻给它,以两倍的生命为它奉献。”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我又特别想说一个故事。1974年,靳之林跑遍全区办起了美术小组。在吴旗县,洛河发水危及群众,面对大家心不齐的现象,他和美术小组连夜赶出了黑板报连环画,配诗“倾盆大雨普天降,有人雨中上坝梁,有人雨中捞财忙,有人自留地里跑趟趟,人人为啥不一样,请让大家想一想”。第二次洪峰来临,全体社员自觉护坝,危机消除。
为什么要重视文艺,因为文艺为人民!
2017年2月14日,靳之林在上官永祥家中我没忘了说我第一次见到靳之林,那是在2017年2月14日甘泉上官永祥家中。靳老师身体状况不好,临动身上延安返北京时,我偶遇并请教靳老师,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靳老师说;“当然是先普查。甘泉是我在文化馆工作时,唯一一个不普查的县,保留了原生态......。一直不普查,一直到现在,挖出来的都是新鲜的!”我知道他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抢救面临断裂的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靳之林培训延安各县的干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普查挖掘工作的事。
时过境迁,我们的原生态可安好!我们要来了。
谨以此文悼念靳之林老师!
2018.12.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