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是个社交达人。身边经常往来的朋友百余人,最多的一天,接待拜访了几十位朋友。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他升为翰林院侍讲,众多好友纷纷登门祝贺。他不得不跑了五十多家去回拜。每天忙于应酬交际,他逐渐感觉到疲惫不堪,再无暇顾及学问。
等到发现自己退步得非常厉害时,他才幡然悔悟,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日课十二条。
其中包括“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他认为,应酬会使人精气耗损,神情疲惫,荒废修养功夫,因此必须戒除。
一个人身上的能量是有限的。流连于喧嚣的聚会,浮夸的酒局,带来的往往不是愉悦和满足,而是疲累与力不从心。斩断社交,远离人群,是在给精神减负。
主持人鲁豫从事主持工作数十年,采访过10000多人。台上的她和受访者侃侃而谈,但台下的她却是个重度社恐。
坐飞机的时候害怕遇到熟人,因为她不想跟人聊天。在推不掉的饭局上,她也尽量当一个透明人。工作之余,她几乎不社交,在家里宅着,好几天闭门不出。
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生活方式,在她看来是一种享受。
不必维系不痛不痒的关系,不必回应不三不四的话题,她躲在家里看书,看电影,锻炼,学习,一个人自得其乐。
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马》中写道:“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了负担和承担。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一屋好书,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必在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时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告别外界喧扰,寻得内心清净的独处,把自己安顿好,才能安静而轻盈地享受生活。
注:本文来源于今日头条洞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