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家丰子恺

作者: 慕闲 | 来源:发表于2023-11-22 09:43 被阅读0次

提到丰子恺先生,首先想到他的漫画和散文,却忽略了他本也是一位翻译大家。

其实丰子恺先生的文学道路是从翻译起步的,在他的翻译生涯中,明显可以看出他对俄罗斯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偏好和喜爱。

其翻译的作品有700多万字,包括俄语、日语、英语,这部《惊残好梦无寻处·丰子恺译文精选读》仅是先生翻译的一小部分,选取的七篇作品都是各具特色的经典之作。

这里面有丰子恺先生“文笔生涯的'初恋'”——第一次翻译的文艺作品,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有他晚年学习俄文之后,翻译的《猎人笔记》;有他最后的翻译,一九七四年重译夏目漱石的《旅宿》;还有德富芦花清新细腻的中篇小说《不如归》,以及蒙古著名作家策·达木丁苏伦的三篇小说。

每一篇作品都在保有原作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做到了“信达雅”,丰子恺先生切实地将翻译文字变成了翻译文学。

翻译是丰子恺先生文学之路的起点,1921年丰子恺在日本留学,年底回国时,就在轮船上开始翻译英日对照的《初恋》。屠格涅夫的这部小说成了丰子恺第一次翻译的文艺作品,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在丰子恺先生的妙笔之下,曾经影响过不少喜欢俄罗斯文学的年轻人。

在译者序中,先生还解释了汉译本所参照的英译版和日译版以及某些段落的处理方式,其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岁的丰子恺先生又开始学习俄语,这一次他不用再借助英译版和日译版,而是直接对原作进行翻译。

在对俄罗斯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后,他再次对屠格涅夫的小说出手,这一次他翻译的是被高尔基称为“异常卓越”的作品《猎人笔记》。

这部通过描写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短篇故事集,与丰子恺先生一向推崇的苦中作乐、闲适悠然的生活态度相契合,著者和译者的精神在这部作品中激烈碰撞,将一副充满生机的农村生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大概是曾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让丰子恺先生对日本文学也情有独钟,这源于他对日本文学的了解和熟悉。

从青年到晚年,日本文学和日本艺术著作一直都是先生翻译的重点。他最早出版的翻译作品是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最后的翻译活动是重译夏目漱石的《旅宿》,自日本文学而起,也终于日本文学。

1961年先生开始翻译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前后花费了近四年时间才将这部名著呈现给中国读者,翻译过程中,他还填了一首《浣溪沙》:“饮酒看书四十秋,功名富贵不须求,粗茶淡饭岁悠悠。彩笔昔曾描浊世,白头今又译‘红楼’,时人将为老风流。”

与日本作家的文学语言风格契合,让先生能很快找到合适的翻译语言,如本书中选取的作品《不如归》、《旅宿》,在翻译后,依然细腻、清新、缠绵、优美,给人以一种高级的艺术精神享受。

除此之外,丰子恺先生在蒙语翻译上也造诣颇深。本书选取的7篇小说,分别来自3个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风土人情,却都一样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翻译大家丰子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kii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