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孟子的仁政
天将降大任于孔孟也“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概括,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包含了法律措施、经济措施、礼乐教化等多方面的原则。
而其本质——仁心,即不忍人之心则是历经百世而不衰的“常理”。
孟子将孔子的“仁”,认为人人皆有一种“见孺子入井而知恻隐”的善良情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只要将这种善良的情感推致到日用常行中,不做违背良知的事,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就高尚的道德。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而如果君王能将“见孺子入井而知恻隐”的这种“不忍心”推致到政治上,那么自然不忍见到百姓的痛苦,自然会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
儒家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流传千古,就在于他讲述着“常理”。
二、两位圣人深深打动我的地方
乌云可以遮蔽太阳,但无损于太阳的光辉。乌云类似现实,太阳类似理想。但你也不能说太阳是幻想出来的,它是真实存在的。良知也是如此,无论如何你都无法磨灭它。
天将降大任于孔孟也孔夫子的思想传给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弟子曾参,将思想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再传其门人,门人再传,就到了孟子身上。
孟子继续试着完成孔子的理想,不撞南墙不回头。实现“仁政”个伟大的梦想很难。
孔孟告诉国君,我们应该如何约束自己,给予小民爱和利益。谋臣告诉国君,我们应该如何约束小民,让我们获得国土和利益。而统治者,最先求的,不是大同世界,而是统治的稳固。
在孔孟的心中,大概,仁义就是底线,而恰恰,对治国来说,这个底线太高了。
但孔孟是那个时代最坚韧的贤者,却不能像智叟一样躲在阴凉里自我安慰。所以他们努力奔波,到最后一无所获的样子。只因为他们心里头还有梦,那些早已被世俗的人们,在红尘繁琐中抛弃在泥泞里的梦,孔孟始终揣在怀里,如珍宝一般。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他们称为圣人的原因。
天将降大任于孔孟也,必先苦其甚至,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谓圣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他们告诉那些逡巡在梦想边缘的人们,大可不必把梦想的实现放在一生一世的局限之中,你的每一点努力,都可以让世界有一点点的改变。
这点,是二位深深打动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