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阅读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制作子弹笔记的方法,有关于快速记录法和集子。里面一些有关于记忆和记录的内容引发了我的一些共鸣。

(1)
【摘记】
①想要精确捕捉我们的生活体验,记忆是靠不住的。
②研究表明我们回忆中的一些感受与当时真实的感受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③我们的大脑会对记忆进行艺术加工。
【感想】
今年的学习过程中,最颠覆我认知的一个观点就是——大脑是具有欺骗性的。
起初对于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随着我在情绪方面的了解逐渐加深,才发现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我一直以为,大脑是自己的,怎么可能骗人呢?但事实上,人脑进化至今的特点就是“能偷懒则偷懒”。
大脑的运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在原始社会资源匮乏的时候,人类自身的进化就要朝着“节能”的方向发展,所以大脑在运作过程中就会自发的寻找“最短路径”去解决问题。
而记忆这个东西,往往是大脑进行加工后的产物,我们的记忆很多都是带有情绪的。
书中讲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子弹笔记使用者的身上。他谈了一次恋爱,在恋爱过程中会用子弹笔记客观的记录事情,但是他的记忆对这场恋爱有非常美好的印象。所以当他的女朋友向他提出分手的时候,他很难受也觉得接受不了,因为他记忆里他们的恋爱非常的美好。但当一段时间过后打开子弹笔记,看到了上面的客观记录的时候,才发现,这场恋爱好像也并没有他记忆里那般美好。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
(2)
【摘记】
未完成的任务会吸引大脑的注意力。
【感想】
未完成的任务就像是一台电脑里的后台程序,虽然你不会注意到它们,但它们会占用大脑资源。
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有很多的事情没做,在做当前手头的事情时,脑袋里时不时跳出来一个念头。就比如说,在制作表格的时候,你突然想起来家里需要添置一套餐具。
这些未完成的任务,就像这样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你,但是提醒一下之后又“藏”起来,过一会儿又跳出来提醒你。这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更何况我们脑袋里的想法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的。
所以需要我们“及时清空”大脑。
当大脑提醒你有任务没有完成时,就把它记录下来,简单的给出解决方案,释放“大脑缓存”。依然还是上面的例子:在制作表格的时候,你突然想起来家里需要添置一套茶具,那就可以在纸上或者本子上写上一条任务事项——回家路上买一套餐具。这是个很神奇的方法,写下之后,大脑就会认为已经为这件事情安排了时间,就不会再反复提醒了,也能让你更好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事务上。
别让太多杂事干扰自己,写下来,让注意力回归。
(3)
【摘记】
客观记录生活体验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帮助你前行。
【感想】
这句话是我这一年最大的体验和收获了。
在过去不做手帐的日子里,我活的浑浑噩噩的,站在一年的终点回头望望,竟然想不起一年里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成长。
但是今年做了手帐以后,我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变得清晰了,也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小确幸,慢慢地从一个充满负能量、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成为了一个热爱生活、满是正能量的人,这大概就是记录这件事为我带来最大的好处。
另外,在每次遇到一件让我很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沮丧、难过、愤怒……种种情绪随之而来,让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但是在我情绪爆发的时候先停一停,把整件事情客观地记录下来,慢慢地我的情绪就会平复下来,也让我能够不带偏见的去解决问题。
所以客观记录生活体验,能够帮助我们“解离”,不带情绪地去看待问题。
(4)
【摘记】
要记录简洁的笔记要求你提炼出核心信息。你在会上或课上记的笔记越多,你就越少花时间思考主讲人究竟说了什么,而是把大量注意力用在了原样照搬上。
【感想】
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这不就是我吗?
我以前听课、听讲座做笔记,总是原话照搬,有时候甚至一句话没记到,就干脆整场讲座就不听了。
现在想想这其实是非常偷懒的一件事情。笔记记得越多,自己越是不愿意去记住,也没有办法记住,因为在照抄笔记的时候,大脑是不在运转的。
真正有效的笔记,应该是经过自己思考加工过而遗留下来的那些,如果能在主讲人讲的话里提取出最重要的信息,把这些核心信息记录下来,才会记得更清晰,回想的时候更容易调动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让知识为我所用。
其实我到现在为止,做笔记还习惯于照抄原话,于是我现在很多时候干脆就不做笔记,在听的时候思考,然后把感受记在内心里消化。但这也有弊端,就是会让大脑过载,忘记那些重要的灵感。所以今后的改进重点就是要把自己加工好的信息记录在本子上,不错过各种灵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