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设定的读书目标是48本,即一个月4本,上半年仅完成22本,不非常满意,只能说还凑合。
最幸福的是二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让我见到了从未见到的莹白文字,句句优美却字字刺痛;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让看书很少动容的我连翻书都手抖……可惜房思琪与张纯如这类才气女子都英年早逝,张纯如去世时正写着丹巴死亡行军的书,未曾见到,十分遗憾。

医疗、经济或写作,包括一些特稿和采访集,虽然好看,但多少都算作是工作需求,相比之下,还是纯出于兴趣的读物有趣得多。
比如《随园食单》,明明是本食谱,读的时候却像恋爱一样,常常为里面短促的动词羞红了脸;再如伊恩·麦克尤恩和茨威格的小说,纯拿来消遣,但遣词造句都精炼而纯熟,两本小说的切口都极小,茨威格写船上的一盘棋,麦克尤恩写一对新婚夫妇的初夜,仅是初夜,写了八万字,每一个动作、每一瞬的心情,都描摹得细腻又到位,一点都不显矫情,再加上本身学院派训练出来的规整文字,几个小时的读书之旅,真能让人抛开工作中的压力和心烦,感激不已。
22本书里,除了《阳光劫匪》和《新闻的骚动》让我觉得无甚惊喜,不看也罢,其他书都还算值得一读,每本都有不同角度的启发和收获,上半年读书时间虽少,但每次读书都身心愉悦,已是十分感激,尤其是标斜体的书,那都是极其喜爱及推荐的了。
一月
陆铭《大国大城 : 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关于城规的读物,对我而言是初次接触这一“应当放任人口自由流动”的观点,前几篇说颠覆三观都不为过,后半程就是不停前后左右地佐证这一观点了,很好读,且道理非常值得重复。总的来说还是要摆脱计划经济风格,但…哎…
刀尔登《旧山河》
对旧史不甚了解,于是读着有些飘忽;但极喜欢作者的文字,浅吟低唱式不疾不徐;十句讲故事,两句以古鉴今,启发思路,却又点到即止;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最喜欢的朝代是元朝,因为没有文字狱,独特又在理,有趣却略悲凉
查建英《弄潮兒 : 中國崛起中的行動者和推動者》
纽约客文的收录,写作能力和可读性真是棒到让人羡慕,但文章用心程度却不太平均,如写哥哥写孙立哲张大中都颇为透彻好看,但像潘石屹的章节却很潦草,对某几个人比如王蒙的评判也个人色彩太浓
二月
周其仁《改革的逻辑》
高估了自己。产权部分基本是恍惚着看过去的,一点基础没有根本就看不懂嘛TT总体来说还是透过本书梳理了许多经济改革的重要逻辑,虽然觉得发展中哪哪儿都是问题,但对未来依然是乐观为主吧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太爱这本书了,作者姑娘内心纤细到了某种极致,溢出纸面的才气,每词每句都剔透而绝望,最恶心的是李国华喜欢在每个女生面前练习对下一个女生的甜言蜜语,说“很环保”;他说她是他生命里的莹白希望,呸,林奕含的文字才是我混沌生活的莹白之光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从日本人、中国人和欧美人视角全方位叙述这场人类史上的耻辱,难度大,需要的耐心更大。中间一度过于细节,差点落泪,翻书的时候手都有些抖…#记者真的可以很伟大#非常遗憾看不到丹巴死亡行军的书
王沪宁《政治的人生》
恭喜进入七人列,读这本书,觉得其学者气很足,经历和思考都成熟而丰富,日记大多笔触从容,偶尔有可爱的性情流露,就连加强中央权威等设想也在娓娓道来中让人不难接受。BTW,94年的很多问题,至今仍在,任重道远
伊坂幸太郎《阳光劫匪》
感觉一般,喜欢前半部,4个人性格分明有机合作,久远像小狼狗一样非常非常可爱。但,成濑的设定很bug觉得不太有意思,以及后半部分实在有狗尾续貂的嫌疑,缺乏惬意的观感啊
梁鸿《中国在梁庄》
很难在梁庄里读出“中国”,倒是像乡村故事会。作者野心宏大,文笔扎实,但集中成书时依然松散,像公号文集子;且采访粗糙,自述的呈现方式更粗糙,他人的讲述和自我煽情时不时穿插分裂,体裁夹在散文和非虚构纪实中间有些不伦不类。只能说是还不错的旅途读物
三月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工作压力大,想找本小说放松下,打开茨威格,结果欲罢不能…切入口非常小的小说,但“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对纳粹的隐喻却意味深长,那个一尘不变的空房间,整洁得像座坟墓
胡适《人生有何意义 : 胡适解读为什么人活得如此艰难》
算是第一次完整看完胡适的书,内容收录得感觉参差不齐,但总体是有启发的。胡适像当年的10W+大师,语气平和但观点犀利扎心,并且几十年前早已写出的话,放到如今依旧适用无比。尽管不完全认同他对中国文化糟粕的贬低,但毫无疑问,我羡慕那个年代虽在文化上经历着不断崩溃重建的大变动,但至少有广义的“理智判断”,有优胜劣汰的“自由”
四月
乔比·沃里克《黑旗 : ISIS的崛起》
“他有英雄的一面,也有恶棍的一面。他渴望成为英雄,哪怕他其实表现得像个流氓,也不会脱下这层外衣。”全书基本没有学术价值,但当历史梳理和人物传记看,扎实而引人入胜;扎卡维在全书2/3处死去,但他偏执的性感贯穿到了最后
史军《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史军老师真的是个科学萌!文字简单利落,小太阳般对博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从容向往合二为一,虽然感觉分量不足,但通勤翻看还是非常治愈的,下次外出吃东西可以秀二手知识量了!
徐晓《半生为人》
作者是年会上见过一次的同事,除了清淡没什么大印象了,没想到曾有如此跌宕的人生。文笔真的太好,尤其喜欢前半本手记式的写作,写丈夫的时候仿佛能隔着书页感受到笔尖的颤抖,后半本则多少落入新闻范式;很容易想起章诒和、高尔泰,但这书,比章诒和平和,比高尔泰温暖,尤其是为了孩子不愿将狱中细节写出的举动,几乎击穿尚未做母亲的我的心
五月
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
开篇还好,后来流水化了,且过于理论和理想主义,对做新闻的人来说既无新鲜内容,也浮于表面,缺乏可操作性。仅有的价值大概在于总结了各式新闻需警惕的陷阱,是本可以用于自我提醒的小册子吧
史明智《长乐路》
长乐路是我在上海最喜欢的路,甚至是全国最喜欢的路,但满心欢喜翻开书,却意外沉重,原以为写的是8090后充满小资的法租乐土,没想到全书映射的是上一代人被时代推来搡去的生活轨迹。有外国人的stereotype,也有唯外国人才可写出的视角内容,想起很多人,只得嗟叹
盖伊·特立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选题不戳我,纯当写作书看,还挺有意思。大桥工人的部分故事讲得十分蒙太奇,纽约是XX之城的部分把数据堆出了可爱的节奏,但第三部分讲个人是真的看不下去,感觉作者描写群像了得,描写个人就缺乏魅力
袁枚《随园食单》
寥寥数语,色香味的描绘都不知比现在所谓网红菜谱高明多少倍,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尤其简洁精妙。这书看得我全程心痒,像初落入恋爱巢穴的小丫头片子,红着脸在地铁上一次次惊叹,那些菜谱,想吃,更想尝试做,抓心挠肝的阅读体验真属头一遭
毛正中、胡德伟《中国烟草控制需求与供给研究:政策分析和实践》
论文合集。为了写稿读的书,也算是自己卫生经济学的入门,烟草是卫生经济学最典型也最简单的计算,少吸一根烟可以减少多少病?可以降低多少疾病负担?可以改善多少环境?可以减少多少底层贫穷?没想到这些通过经济学手段和模型都可以计算,虽然对过程看得晕,但觉得经济学这个工具非常迷人
六月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
静静地围观父母的同龄人讨论80年代的冲击,非常有趣,在70年代的文化废墟之后,有人觉得80年代充满激情与热忱,有人觉得慌乱而务虚,有人怀念那个时代的真诚,有人觉得现在做学术更有规范有样子,书啊画啊电影啊音乐啊,都不过是透视80年代文化人生活的一种视角而已。十分佩服查建英本人的储备,也十分享受读这本书的旅程
吴祖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
读完此书再反思话剧,觉得《风雪夜归人》的改编十分僵硬,几个主要人物都明显单薄甚至出现偏差,原作细腻的心理和场景叙述几乎都无体现;《闯江湖》则有一种无法翻身的苦,365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苦,透彻,透不过气。有一定年代感,仍非常喜欢
伊恩·麦克尤恩《在切瑟尔的海滩上》
把初夜啪啪啪的窘迫写成了8万字小说,绵密而优美,每一个动作,每一瞬的心思,都捕捉和形容得恰如其分。有时候想想,小说故事读多了都是元素,同样的题材能写到极致才是本事,麦克尤恩是无可超越的。译文的翻译也保留了长句精髓,浑然天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