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一周又要结束啦!十月一你们回来,看你的状态越来越好,真替你开心。
想跟你分享几个不那么具象的感受和体验,其实每次的「对品说」更像是和自己的对话。
这两天和朋友因为《我和我的祖国》里面最喜欢的片段产生了很大的争执,我始终觉得《白昼流星》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更何况还有刘昊然和陈飞宇出色的演技,而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完全领会到陈凯歌所想表达的东西。
“要是有一天,人们能在白昼里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时候,这片穷土,才会被改变。”
这是很深沉也是很伟大的一句话。因为这里现在还有太多“未归家”的青年,“穷土”也未必真的是穷土,它也可以是经济发达却魂未守乡的人们。
许多明明是同一骨血,却大打出手的青年,怎么敢说他们也不是历史洪流下所裹挟的哈扎布沃德勒兄弟俩呢,天知道有多少人在等待他们看见他们的那颗“白昼流星”。
陈凯歌只是其中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在期盼他们看见那颗“白昼流星”,做归家的孩子。这是一道跨越了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期盼眼神。
白昼流星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改变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几乎所有人都会犯错,但是我们永远拥有改变的机会。
另外“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白昼流星”,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话题,在白昼流星到来之后,哈扎布沃德勒兄弟俩改变了他们内心的憧憬,其实也就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甚至于,说一个最简单又最不容忽视的改变:在现在的四子王旗地区内,许多小孩子已经真的变成了航天谜。
谁又知道他们的未来会相较之前,发生什么样伟大的变化呢?那整个地区呢?
十年,百年,二百年呢?即便雅丹地貌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
历史和国家的发展不是历史和国家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是每一个在这片土地生存的人类的变化,而这才是变化的力量。否则事件只是事件,它什么都不是。
荒野的奔跑,白昼的流星,浪漫的镜头,还有许许多多深藏的期盼和情感暗示,才是《白昼流星》唤醒梦中人的一首惊魂歌。
我们难道就不是哈扎布和沃德勒吗?
第二个感受是前两年网上经常说的「90后每个年龄段分别已经如何如何」的话题也不再说了,说明这已经不再是一件猎奇新鲜的事情了,或者说,这样的话题已经轮不到我们了,我们终于开始主动与被动的接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的事实。
生活就是这样的,像春光乍现,有时候多过几个季节,多添几次衣服,多交几次水电费就会发现一生已经过去了大半,甚至可能不需要多久,就已经不会再有“90后”这个概念,剩下的只是“上世纪出生的人们”。
我们终将从“xx后”变成“人们”。
逐渐开始习惯社交,说话开始思考更多,更随意的面对父母,从日落和晚霞可以联想到爱人或者自己,开始觉得很多事情变得无聊,但是和朋友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和稳定。我们被这些成人的好处和坏处裹挟其中,以至于差点忘了,“人又能20岁,30岁多久呢?”。
焦虑的来源是「此时我们应该要完成什么事情」,但是我始终觉得,更珍贵的不应该是20岁,30岁时要拥有什么,去做什么事,而是如何面对自己,如何更舒适的呼吸。
昨天翻了翻2012年的朋友圈,产生了一种回顾人生的感觉,喜欢那时的自己,也许看起来很傻也许很幼稚,但是我知道,我不能要求一个12年的孩子说出一些现在的我仍然觉得先锋的话。
我们打开移动网络,看着记载中的那时的自己说的话,发的照片,听的歌,他是年轻的,他永远留在了2012。还记得那一年盛传玛雅人的世界末日,或许末日早就来临,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
这个星期读了《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觉得人的心像一亩田,也许你会忘记你种下的某种东西,一种经历、观念,与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开花了,这样的花能穿破生活的墙壁,甚至突破你整个人生,改变未来时代,哲学和思考就是这样的存在吧。
之后,分享一个书摘,这个世界有寒意凛人的美,有邪恶的哲学,有魔鬼的歌喉,有像猫一样把爪子藏在肉垫里的拥抱,有突然亮出的牙齿和刀刃的反光,不知何时,要你生死领略。茨维塔耶娃在自传里的一句话:“……把我们一直领到善与恶的神秘之处,领到善与恶不可分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深不可测之处。这里孕育着新的生活。”
庆祝我们一起开启新的一周。

早起送弟弟上学后回到家,读你的文字,窗外秋雨淅沥,你的文字带着缤纷灿烂我的心情。
这一周我也回到日常轨道上,购买的一箱书也回来了,埋头,读没读过的书,开启心灵的旅行。
一个人的日子,更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不懒惰不拖拉不无聊。和每一寸时光擦肩,都有芬芳扑鼻[拥抱][拥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