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都会有一些关于作业的网络段子。有些虽然是炒冷饭,但再看一遍的时候还是很好笑。
比方说,“头戴大红帽,身穿五彩衣,清晨把歌唱,催我早早起”,孩子思考半天,写下一个“妈”字,可谓深思熟虑。
在众多素材中,我发现了一个新货:
我一开始也觉得很好笑。这是一张语文卷子嘛,怎么可能慌慌张张地掏彩铅出来。
但当这道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妈”那样的题并列为段子的时候,我却想为那个孩子鸣不平。
因为这道题的题目有问题。
这道题目的要求归根到底就四个字——“古诗填空”。
但出卷子的人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可能还希望给孩子一些提示,非要把题目叫“读古诗,填颜色”,那形势一下子就错综复杂了:
对那些倒背如流的孩子来说,这个题意不像是要求,倒像是一个警示——“颜色”的提示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这道题不该这么简单,继而拿出彩铅,往更复杂的道路上疾驰而去。
就像我老婆对我说,“开门”,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对我说,“拿钥匙开门”,我就觉得可能在侮辱我的智商,背后一定有其它逻辑。我明明知道里面是什么字,但你非要让我填颜色,那我就得琢磨字和颜色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硬着头皮拿出彩铅的孩子,并不是什么差生,往往是认真读题的优等生。一般的孩子根本不审题,按照经验直接填字拉倒,只有心思细密的学生,才会发现题目和往常的不同。
2
遗憾的是,题目和往常不同了,但答案并没有什么不同。“古诗填空”和“读古诗,填颜色”的答案一样。
如果段子的答案是标准答案,我反而会拍案叫绝:这会成为一道消灭经验主义的经典案例,并且教会孩子,面对看似简单的题目时,一定要仔细去审题义;
如果两种答案都算对,那我也会击节叫好:原来我们的语文答案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形象阐释,极好地提升了作业的趣味性。
可惜,老师用大大的红字写上——填汉字!
你这时候要求填汉字了,你题目怎么不说呢?既然你题目没说,你为什么要求我做呢?
卷子看起来是挺好笑的。但真要剖析,反映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方面,有问题的确实是孩子的理解力。毕竟真这样答的孩子不会太多。经验的价值就在这里。
另一方面,有问题的是大人的表达力。说实话,可能这部分的问题更大一些。
要么简洁精炼,直入重点,例如“填空”;要么详细具体,指导到位,例如“填入代表颜色的字”。非要给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指令“填颜色”,既不简洁,也不详细,弄出“多元化解读”也不能全怪孩子。
3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一件事:从孩子的答案里,能不能看出他对知识点的掌握?
毫无疑问,他已经掌握了。如果一个答案,符合题义,又体现了对知识的掌握,只不过和标准答案不一样,能不能批对呢?
我们的考试,考的是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复印标准答案?
如果真的从这个角度思考,那这个段子,也许能显示出一些深度来。
与各位共享。
一个背景声
“先批他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