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1.
读书节购入,买的不少,一本本看下来。由于基本是上班在地铁的路上看,直到今天才看完。(住的远点也不是什么坏事)
全书说是254千字,第一章没看完,就先看了附录。
记钱钟书与《围城》—— 杨绛
之所以先看附录,是因为很疑惑。常常有种错觉,不知究竟写的是哪年的事。常常觉得这不就是当代吗?然而时不时的战争,炮火又在一边提醒着,这是抗日前期。
《围城》与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确实不是时下,也不可能是时下。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写的太真了吧。虽说时代在变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总能在当下匹配到类似的人类似的事。
2.
方鸿渐玩世不恭,花着前丈人的钱去国外混了三年,临到毕业办了个假证。末了当个副教授还不满意。
李梅亭自私小气,善于算计。带着一箱子药想着发财。这种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赵辛楣没啥太多特别之处,刚看到这名字还以为是一女主角,因为被汪太太勾引惨遭解聘。与方鸿渐基情满满,是真爱。从最初与鸿渐是假想情敌还推荐鸿渐去三闾大学当教授,自己被解聘后还留下一本《共产主义》小册子给鸿渐,随后鸿渐被辞退(绝对是有预谋的)。到香港慷慨相助鸿渐结婚,辗转重庆还在邀请鸿渐过去。这两个关系好过头了。
3.
与其他小说不同,这本看起来觉得有点累。那个年代就开始流行中文中混英文了。原来这不是现在特有的,单抽出来部分堪比散文吧。过于华丽,可能之前看的都比较低级,一下没反应过来,所以感觉累。
总体来说前七章看起来很过瘾,个人觉得终究死在了Communism上之后就么有那么好看了,也许是经历不够。但是最后也是点睛之处吧,毕竟后面才是城里的人想出来。
4.
呵呵
从前于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少数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