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故乡别名水城。基于此,当地的鱼资源相当的丰富。小时候,除了老早的学会游泳,对各种捕鱼的方法也是掌握很多。当然,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与专门捕鱼的那些撒网,粘网还是有着距离。幸运的是,高手都在民间。用自己制作的工具捕鱼照样管用。今天要说的就是搬网。
搬网的制作极其简单。到市场上买块丝织的网面,也就是现在居家常用来阻挡蚊子的纱窗。这玩意利水,价格也相对便宜。大小呢,最多在一平方米左右。太小,鱼儿容易跑掉,太大,出水时速度慢,人感觉累,同样也给鱼儿造成逃跑的时间,很关键哦。
然后就要选择竹篾。到专业的竹匠店里,给他拿包烟,或者扔下几毛钱就行。毕竟,在他那里压根就是下脚料。每个搬网需要两根竹篾,长度在两米左右。把两根竹篾交叉捆绑,形成弧度后,与纱网的四个角放松的捆绑。太紧的话,出水时形不成兜状,鱼儿容易蹦出去。如此,搬网就做成了。很容易吧?

使用搬网,要充分的掌握湖水的深浅。太深的话,搬网容易被淹没,太浅呢,有时会导致鱼儿少些。真正的下水时,还要找根长长的,且相当结实的木棍,用尼龙绳捆绑在竹篾的交叉出,便于把搬网送入水中。当然,出水时,也要借助这个木棍。这其实也就是称他为搬网的主要原因。
搬网和钓鱼有着类似,要下鱼饵。刚开始,最常用的就是苞米粒。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了弊端。苞米粒容易被鱼儿迅速的吞食,做不到重复利用,比较浪费。后来,有人就改用鸡肠。这玩意比较好,腥味大,容易吸引各式各样的鱼类。但是,他们想彻底的吃下去却比较费劲,能多次使用。
搬网捕到多是河虾,泥鳅,趴地虎,小鲫鱼等小型鱼类。偶尔运气好,能捕到个头相当大的八胡鲶鱼。这家伙通体金黄,嘴上长着八根胡须。神奇的是,他不像白鲢鱼那样,浑身都是些杂乱无章的碎刺,只有单独的脊椎骨。吃到嘴里,不需太多的担心,而且肉质鲜美。

当然,所捕来的鱼吃的少,大多数都拿到市场上换成钱贴补家用。这些小鱼很受特定的商家喜爱。他们买回去后收拾干净,过油炸成金黄且酥脆,隔天的早上做成鱼汤,深受大伙的喜爱。如今,县城里那几户老字号的小鱼汤,其生意火爆度真的让人难以想象,当之无愧的成为特色小吃。
不过,即便如此简单的捕鱼方式,还是要承担着凤霞。因为有固定的渔场,他们对全县的鱼资源进行管理。况且,他们的权力很大,能把人送进班房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没收工具,然后就地销毁。所以,被没收后,大家表面上不吭声,内心却不是滋味。若要重新制作,还得花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制度的改革,渔场彻底的不存在了。宽阔的湖面被打成隔断,有人开始承包,成为专业的养殖户。更值得欣喜的是,好日子慢慢的来临了。因此,没有人再愿意做搬网进行“非法”捕鱼。想吃鱼的话,让熟悉的养鱼户随便给打几条就行,至于价格,便宜的没话说。

今年夏季,我到四川北部的某个小县城,竟然意外的看到搬网熟悉的身影。那些孩子在清澈的河沟里忙得不亦说乎,瞬间让我带回了童年。和他们的父母聊天,他们很是疑惑,你也知道这个啊。我笑笑回答,能不知道吗?你们不了解,当年我也是此道高手呢。(文/孙新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