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出现,让老祖宗的智慧以文字的形式得以比较准确地流传下来了。但也恰恰是因为知识是传承是以文字为载体,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它的枯燥。
而每个学生都要在将近二十年的校园生活中,把人类几千人积累下来的基础学科知识学完,并且“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考核方式”,再加上,要记要背,甚至随时要被比较,两极分化由此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能搞得定的,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的学生,自然能越走越远,处于另外一端的只能是在学海无涯里苦苦挣扎了。大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而产生了。
比如数学,如是是去玩一些数字方面的游戏,估计兴致还是挺高的,如果是做题目,估计就避之不及了。
比如阅读,老师为了让学生多读书,假期会布置一些名著的阅读,阅读应该是件很愉快的事情,或多或少会从书里面读懂些什么,得到点什么。但是,老师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去做这个事情,会额外布置一些诸如做旁批、写感想的任务,这样学生的专注点可能就会变成完成这项任务,直接导致学生为了做这个旁批而看书,这个阅读本身的乐趣就被忽略掉了。 以至于有学生感叹,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不喜欢读书了,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爬阶梯就是个费劲的事,所以不喜欢阅读,但更多时候,老师还要让你负重前行。
再比如写作,不少学生会觉得这是个痛苦的事情,但是写作本身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写作可以让自己思考,与自己对话,写完后,看到自己的作品会更让人欣慰,但是如果加上限时、字数、文采、分数,这个就直接让人望而却步。
就这样,我们开始体会不到像阅读、写作之类的真正乐趣了,学得好、乐于学可能才是不正常的了。
怎么办?心理上的转变很重要。学校里教的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应试展开的,自然会有各种要求。但作为老师家长,或许可以暂时把这些任务先放到一边,可以先让他们体会到做这些事情的乐趣之后,再引导他们做笔记之类的。
写作,可以先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写,阅读,可以让他们自己挑喜欢的去读,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写什么感想、做旁批之类的也不再是件什么难事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甚至可以把他们作品发发布到公众号或者其他写作平台,当他们想到要公开的时候,或许会更加谨慎、更加愿意去修改,更加注重修辞等写作手法,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当他们得到别人的肯定的时候,也更加愿意继续往下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增强回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