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充满美好与祥瑞的字眼,玉因其与众不同的色彩和温润通透的特性广受人们的喜爱,几千年来,玉在中国人的精神领域里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玉器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观念、情感和民族精神。
碧玉是一种透闪石玉,是由蛇纹岩侵入基性火山岩等围岩后形成的软玉,为一种含杂质较多的玉髓,其中氧化铁和粘土矿物等杂质含量可达20%以上,不透明,颜色多呈绿色或杂色,红色的壁玉非常稀有,十分罕见,有很高的玉器工艺加工价值和收藏价值。
玉璧是中国出现得很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十分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近期,广州寻龙有幸征集到一件碧玉玉璧:
此件碧玉玉璧,重:24.6g。圆形内孔,玉料呈绿色,生动优美,局部深褐色沁,质地细腻温润,油脂光泽很强,具滑感。多用以制作器皿或工艺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升值空间。整体品相完好,为难得的稀世珍品,十分罕见,有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及收藏价值。
玉璧是一种整体扁平、中央有穿孔的圆形玉,为我国古代传统玉礼器之一。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一般把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称为壁。但在考古出土的大量玉器中,符合此种标准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此类器物也统称为玉璧,它不仅延续时间长,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考古发现,玉璧起初产生于距今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十分珍贵,值得收藏。
这件碧玉玉璧现藏于寻龙艺术,欢迎广大藏友莅临鉴赏,感兴趣的收藏家们可通过寻龙艺术网深入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