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种表达的能力,也是一种沟通的智慧。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父母不在少数,而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孩子听了父母的话之后心服口服的家长却寥寥无几。 用高超的语言教育和培养孩子并不简单。不了解情况就随意去说,不考虑周全就信口去说,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就粗暴地说,不分时间场合就无休止地说,这样的话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就越不爱听。有时候家长说了一箩筐的话,孩子真的听吗?
家长到底应该怎样与孩子说话呢?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是两个世界的对话,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是两个世界的对话,领导和下属的对话是两个世界的对话,大人和小孩的对话是两个世界的对话。我认为正确定位关系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学会使用“你、我、他”三个人称。
通常我们讲话多是“你怎样怎样•••”,请用“我”来开端,“我想……可以吗?”如果这样跟孩子讲话,孩子肯定会想:“爸爸瞧得起,妈妈够意思,我怎么不可以呢?”对于人称“你、我、他”的使用,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这样彼此出矛盾会减少很多。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夫妻之间、在单位同事之间同样如比。
另外,大多数家长、老师都习惯用手指指点孩子,这是个共性问题。我们不能用手指去指孩子,因为这本身是进攻语言。不论当家长还是当老师,都不能用手指头去指孩子,我们要把手指头变成手掌向上,这样与子沟通也是一种善意的身体语言。沟通中的“你我他”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对于人称“你、我、他”,第一个说出口的通常是什么?大部分家长都用“你”打头跟孩子对话,仅有一小部分家长用“我”开始。然而,当我问孩子时,多数孩子都是用“我”来开始讲话。孩子一般比较被动,他愿意用:“我怎么了?我犯错了吗?”家长有主动权,通常都很权威,所以大部分用:“你怎么搞的?你怎么又犯错了?是不是你?你又怎么怎么样了?”在大量调研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认为大人讲话不中听,所以就不愿意听了。
我们在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注意用语表达,要搞清楚“你、我、他”这三个称谓的合理用法。
在很多家庭中,每天晚上都有睡前“战争”,这就是孩子跟家长争争看电视时间的问题。每天争来争去,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办,我们来看家长通常的做法:你怎么还在这看啊?不许你再看电视了!把电视关了,你赶紧给我做作业去!还看电视,再看,就把电视给你砸了!……这样的话,您是否似曾相识?
类似这种情况,是否经常在您的生活中上演?作为家长,此时不能进行语言批评、说教,仅需写张纸条:宝宝,还差几分钟就该去学习了!我想……可以吗?我们提前半小时把这个纸条放在孩子面前来做提醒,孩子看到这些话,自然会高兴地去执行。我们应多用“我”开头表达期待,少用“你”开头说话,说话时只说愿望,不下结论,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我们养成说“我想……可以吗”的习惯,就是个文明的人、有修养的人,而且是懂得遣词造句的人。
对于人称“你、我、他”的使用,包括我们的肢体语言,都是有规律的。用“你”开头的沟通往往效果不佳,因为直接说“你”实际上是一种进攻语言,就像刀、枪、剑一样。它会让交流对象感到一种心理上的不愉悦。而以“我”开头的时候,这属于中性语言,他人就会比较关心在意我们,注意力会集中在我们身上。“他”则经常会出现在大家闲聊的时候。老百姓常扯闲事,通常越聊越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说“他”,把矛盾转移到了别处。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了一天、身上特别脏,但是他特別累,一点也不想动弹。很多家长会直接下命令:“宝贝,你赶紧洗澡,洗完去睡吧!”孩子听到后没回答,也没有行动。此时您可能还会接着说:“你听到没?让你赶紧去洗澡,快点行动。”过了一会儿,再看孩子,可能已经坐着睡着了。家长的很多精力用在调教孩子上,尽力让孩子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标准规范。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成人的标准是非常艰难的一项工作。因为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让孩子外表干净、守秩序、懂礼貌、按程序办事,可孩子一点也不在意这些行为规范。
我们态度越强烈,孩子越反抗。如何正确处理这件事。如果你说:“宝贝,我知道你玩了一天,非常累,但是身上脏着去睡觉,会很不舒服,还容易被蚊子盯,导致睡不好。咱们洗完澡再睡,你看可以吗?”用“我”代替“你”开头,可避免对孩子、家人的指责、攻击、批评,同时又能有效地表达出我们的意见、正确地描述问题,这样不但让孩子和家人认识到白己的错误,同时又能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减少孩子、家人的叛逆、反抗心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人称“你、我、他”的运用,这是沟通的关键之一。通常我们讲话说“你怎样……”,不妨改成用“我”来开端,“我想怎样……可以吗?”这是一种尊重习惯,也是一种沟通的陈述技巧。跟孩子、跟亲人说话时,学会这个原则、这个句型,你身边的矛盾就会少很多。
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也应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