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一词,后人常用来比喻对别人的容忍和谦让。舍,数量单位,指行军三十里。
这个词的发明者,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话说晋文公还只是晋国公子重耳的时候,他爹晋国君主晋献公很宠爱小妾骊姬。为了立骊姬儿子奚齐为太子,杀害了原立的太子申生,又下令追杀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迫使他们俩人逃亡国外。
公子重耳就这样被迫带领狐偃、赵衰等一班随从流亡在外十九年,辗转寄居于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楚国和秦国等国家,尝尽了世态人情。
在楚国时,楚成王对重耳十分敬重,专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宫宴席上,歌舞翩跹,觥筹交错。
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突然问重耳,说:“公子将来如若能重回晋国,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呀?”
重耳若有所思,语气诚恳地回答:“美女宝玉、绫罗美绢,楚王富富有余;珍禽异兽,楚国遍地皆有。而那些流散到晋国的珍品,在您眼里都不值一提。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礼物报答您才合适。”
楚成王和左右大臣听了有些不开心。但楚成王脸上依然一团随和,哈哈大笑,言语紧逼着说:“虽然如此,您到底也该表示表示吧?”
重耳沉思了一下,郑重地说:“倘若能托楚王的鸿福得返晋国,万一将来晋楚两国兵戎相见,我会号令晋军主动退让九十里,以报楚王之德。假使到时楚军还不能获得您退兵的召令,那我只好再拿起弓箭应战。”
这便是“退避三舍”的由来。
后来,重耳君臣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示好,特意将同族五个女子嫁给重耳,还派兵护送重耳回国与晋怀公争夺王位。在晋国军民鼎力拥护下和秦军的通力协助,重耳终于登上晋国至尊宝座,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雄才大略,即位之后励精图治,晋国国力日益强盛。
由于周王室衰微,无力治衡,春秋战乱频繁,诸侯间征伐不断。晋文公四年,也即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和同盟诸侯包围了宋国,以图借此北上称霸中原。
宋国弱小无力抵抗,宋庄公派大司马公孙固前往晋国求救。晋文公感念落难之时宋庄公待他一片挚诚,便召令众将商量救宋良策。大臣狐偃献上一计,说:“楚国刚刚占领曹国,又初次与卫国通婚。如果我们此时攻打曹国、卫国,楚国必能救援,那么宋国之困便可解脱。”
于是,晋文公编制三军讨伐曹卫两国。结果,卫国人讨好晋军,赶走卫成公,晋军不战而得卫国。曹国共公当年曾对逃亡过境的重耳倨傲无礼。晋文公便以此为由攻下曹国,俘虏了曹共公。
为了图谋霸业,晋文公暂时不想与强楚当面交锋。他采用了大臣先轸的建议,先劝说宋国割让土地贿赂秦国、齐国,请秦齐两国出面与楚王交涉退兵,制造秦齐两国与楚国的矛盾,使秦齐楚三国结盟不成。又把晋军攻占的曹卫两地国土赠与宋国,以坚宋国抗楚的决心。
楚国闻知,虽不甘心放弃曹、卫两国大好疆土,但楚成王对晋文公还是有些忌惮,不愿与晋国直接冲突,便派人吩咐楚国大将军成得臣(字子玉)说,晋侯逃亡十九年,历尽万险,看透世故,此乃天选之人,这样的人是很难战胜的,尽量不要去挑战晋国军队。
成得臣不乐意了,决心要和晋军决一死仗。他派人向楚成王主动请缨出战。楚成王无奈,便给了他少许部队。
晋文公五年,也即公元前632年夏天。成得臣派楚国大夫宛春赴晋国交涉,说:“你们若是放了曹、卫国君,我们立即解了宋国之围。”晋文公知道这是个套,如果晋国答应楚国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都会对楚国感恩戴德;但如果晋国不答应楚国的要求,那么晋国将会招惹曹、卫、宋三国的怨恨。于是,晋文公采纳了先轸的建议,私底下暗许曹、卫复国,条件是与楚绝交;同时,扣留楚国使臣宛春留在晋国,以此激怒成得臣冒然行动。
成得臣果然很生气,提兵进逼曹国的陶丘,与晋军对垒。
晋文公看到楚国军队来了,便下令晋军向后退却。楚军很是诧异,有将军阵前询问晋军为何退兵。晋国重臣狐偃便交待众人对楚军说:“过去我王曾与楚王有诺,两国若交战,晋军主动退避三舍,以报楚王款待之恩。”
楚军有些将官听了很是感动,也想退军。成得臣坚决不同意,执意率楚军一路急追。
晋国有些将领对此也很不满,去找狐偃说:“咱们是国君领兵,楚军是臣子挂帅,君不避臣,咱们避而又避,太丢脸了。”狐偃说:“我王曾受楚王恩惠,也曾当面许诺要退三舍以避楚军,若我等忘恩失信,那便是理亏。出兵理要直,士气才高涨。我军礼让楚军,得理在晋。如若楚军仍不撤兵,那就是楚国理亏。”
晋军退到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并有宋国、齐国和秦国军队相助。成得臣率领楚军也依托郄陵险阻扎营安帐,郑国陈国和蔡国也派兵协助楚军。成得臣甚是狂傲,叫嚣说不日必败晋军,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
第二天开战,晋军早早在有莘的北面摆好阵势。楚军分左中右三军猛扑晋军。晋军也兵分上中下三军迎敌。
首先开战的是佐胥臣率领的晋下军,骑着披挂虎皮的战马,直接冲击楚军右翼的陈国、蔡国盟军。陈蔡两国盟军惊慌逃窜,楚国右军溃败。成得臣见状怒火中烧,加紧对晋中军和晋上军的猛烈攻势。
晋上军的主将狐毛佯装不敌,命军士树起将、佐两面大旗撤退。晋大夫栾枝也指挥晋下军的战车拖着树枝,一路风烟滚滚地尾随逃跑。
成得臣受骗,带领楚军一路追击,被晋中军拦腰冲杀。楚国左军也被晋上军两边夹击。楚军丢盔卸甲,一败涂地。成得臣只得收拾残兵败将,灰溜溜逃回楚国。行到楚国方城时,因自感无颜面对故国百姓,便自尽了。
晋军战胜后,缴获楚军大批军粮。于是在楚军营地好吃好喝休整三天,之后凯旋回晋。
这就是春秋有名的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之诺虽然践而有信,但依然掩饰不了大国博奕的野心与算计。
表面上,晋文公退避三舍是报了楚成王礼遇之情,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的阳谋。晋军对楚军先是“卑而骄之”,既而是“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再而是“怒而挠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晋军之胜,便胜得理直气壮,晋文公也捞了个实实在在的好名声,更留下了“退避三舍”的成语,令后人赞叹了几千年。
但历史的裹脚布最不堪深揭,表面的光鲜揭开了往内里探究,全是污臭不堪的血垢和畸形的白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