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65857/222e19282d993101.jpg)
01
今天与钢琴老师聊到《黑色星期天》这首曲子,是一位匈牙利自学成才的鲁兰斯·查理斯在其与女友分手后两周创作的。
但是这首钢琴曲貌似成了“自杀魔曲”,因为据说有100多人听了这首曲子后,自杀了,后来这首曲子被列为世界禁曲。
既然是禁曲,所以就不要试图去网上搜来听了,因为现在听到的都不是正版。
为什么听到后会自杀呢?
因为作者在与女友分手后,极度悲伤绝望的情绪下,创作了这首曲子,所以,这首曲子的内在灵魂就是“极度悲伤和绝望”的,同样也勾起了听众的隐藏在心里的这种情绪,最后自杀。
02
所以说,一个作品的灵魂,其实是创造者的情绪?
是的,我们每天用什么样的状态创作,就会将什么样的感觉,注入这个产品里面,也可以理解为:你在此频率,只能创造出此频率的作品。
比如我有时写文章,是很有感觉和投入的,一气呵成,我会感觉到转发量也会很多,大家的共鸣也很多;但有时没有灵感,一直坐在那里硬挤的时候,我自己都能感觉文章写的干干巴巴的,没什么太大的趣味。
因为感觉是灵魂的语言,我坐在那里硬挤,是头脑的干预,根本没有感觉的注入,或者说,有,是一种“硬挤”的感觉,也引发别人“硬挤”的不舒服。
最开始修行时,很多老师一再提醒,要跟随自己的感觉,特别是情绪释放得差不多后,我们想要探索自己的生命事业时,感觉,可以指引你去到灵魂想要去到的方向。
知道了这个规律后,我们就可以在生活工作中做事前,先调整自己的感觉能量,那么你创造的作品,就会有不一样的品质。
03
然而,有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或规律,或者说,我们没有体验到,就不会信,因为从小到大,你体验到的都是你自己对待情绪所形成的一套惯有的防御机制,比如说压抑、忽略、转移、抗拒等。
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说印度伟人甘地在一次吃饭后,越吃越生气,但是他知道这个愤怒不是他自己的,于是他问旁边的人这顿饭是谁做的,旁人答到:“是一位坐了十年牢刚出狱的厨师”。
刚出狱,自然他内心有很多未被和解的愤怒情绪,而情绪是要有出口的,所以就随着他做的饭,注入了这个饭菜里。
没错,情绪是要流动的。我们不要试图去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就是要流动啊(这个回答你会不会很崩溃,哈哈,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了!)
所以即便你尝试去压抑,一部分情绪也会随着你的一言一行流露出来,然后内心累积越来越多之后,身体就会生病;
要么,就会压抑一段时间后,长期累积的情绪压不住了,就会伺机赶紧爆炸,让自己内在情绪流动起来,内心休息一下。
04
觉·生活有位伙伴,她不是专业厨师,但是非常喜欢做饭,她每次做饭前都要先洗澡、听高频音乐去清理自己,然后自己心情美美哒去做饭,做出来的饭格外好吃诱惑,就是因为她注入的感觉不一样。
同样我们经常去饭店吃一道菜,不同的人做出的味道就会有些细微的差别,因为每个人的能量不一样。
当你非常享受和开心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的享受和开心就会注入到这个产品中,形成了这个产品的灵魂。
而能量同频共振,这个产品必然会共振出别人的享受和开心,就会受欢迎,慢慢的,就广为流传(因为大家都会想要让自己舒服的产品)。
当然,我们在状态不好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创作出产品,这些产品就会共振出对方的一些其他的感觉,比如孤独、忧伤、愤怒、委屈等,但并不是说这样就不好,这是非常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
比如你在哀思时,你的音乐就会传递这种感觉;你在兴奋时,你的文字就会传递这种感觉;你在绝望时,你的PPT就会传递这种感觉;你在平静时,你的演讲就会传递这种感觉……
你的产品或者说作品,完全就是一个内在的自我表达,你想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你的产品散发着什么样的味道,它的灵魂是什么,最终取决于你的情绪状态,而你的情绪状态又是由你的意识决定的。
所以完整地来说,你作品的灵魂,就是你的意识和情绪状态。
没有好坏,只有你想要表达什么,传递什么,共振什么,影响什么。
END
![](https://img.haomeiwen.com/i4565857/78b6bfc296fc7232.jpg)
我是果然,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