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作者: zifangsky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08:15 被阅读5次

    前言:我在上个月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对于这本书甚至哲学史都有一些个人的想法,于是便在此记录一下。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我在最近一段时间先后看完了他写的《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玛雅》。他写的小说有着很明显的风格,比如通常在平凡的在日常生活故事中,设置那么一两个角色致力于阐述对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探索和思考。

    《苏菲的世界》这样一本哲学启蒙小说自然更是如此。

    这本书我在刚读的时候还以为是为了讲述哲学史而生硬地套了一个故事框架,然而读到习德这个小女孩的出现我才顿时醒悟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的精妙:

    苏菲“从小到大”生活的世界仅仅只是艾勃特少校写的一本作为他给女儿生日礼物的书,因此在艾勃特和习德看来苏菲和她的亲人朋友只是书中角色,是虚假不存在的(虽然苏菲不会否认自己的真实性),自己则是真实存活在世界上。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来说,我们同样丝毫不会怀疑自己的真实存在,同时又无比确信艾勃特和小女孩习德仅仅只是小说中的虚拟人物。但是,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就真的是真实的吗?我们当真不是某本书中的人物?甚至我们不会仅仅只是某个缸中之脑吗?

    回到这本书,虽然我认为这种情节设计很巧妙,但是我觉得作者在最后还是有点用力过度了。在本书快结束的时候,讲到小女孩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通过一个莫名其妙的洞穿越到了艾勃特和小女孩习德生活的世界,简直让人一脸懵逼。

    这种做法或许在其他虚构类书籍中不算什么,但是你这本书既然讲述的是哲学,向读者强调的是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那么这种类似机械降神的手法显然就很难让人信服了。

    当然,如果说这个问题在《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还算瑕不掩瑜,那么在此之前创作的《纸牌的秘密》存在的类似问题便显得让人难以忍受了。我刚开始对《纸牌的秘密》这本书的观感还行,就当一个奇幻故事来看,但是作者一方面在不断强调哲学、理性云云,另一方面又在用预言、人为“达成”预言来推进剧情的发展,顿时你会开始怀疑作者是不是精神分裂了,不然怎么写出这种既想思想独立又想在命运的安排下甘之如饴的故事情节。如果世间的一切都被命运决定好了,那么我们研究哲学还有啥用,我们每日的思考有啥用,不如像宠物一样混吃等死得了,还落得轻松自在。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那么你也就没有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滋味。

    通过我们的日常经验可以知道,诸如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所尝试构建的大哲学体系正在不断被更多读者敬而远之,束之高阁,因为这些知识太过晦涩,距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过遥远。

    但是从我个人经验来看,我还是建议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选择性阅读几本哲学史书籍,并不是说一定要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在阅读哲学发展的这个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对自己有益的精神食粮。

    就拿目前发展迅速的机器学习技术来说,一个性能良好的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除了需要一个好的算法,更需要的是开发者源源不断地给这个算法喂养广泛多样的新鲜数据(因为重复数据对于算法来说毫无意义)。

    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把我们的大脑看做一个设计精妙的算法,那么我们便需要不断给它提供各种新鲜体验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出其潜能。比如一般技能可以扩大大脑的知识边界;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大脑的情感共鸣边界;科幻小说可以扩大大脑的想象边界;哲学则可以提升大脑的思想深度,扩大好奇心的边界。

    对于孩子们来说,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但是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很快就会习惯自然界中的花开花落和草长莺飞,甚至包括他们时刻都在呼吸的空气和看到的阳光。

    显然,现如今的大多数成年人,几乎整日都在为生计和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所奔走、算计,他们的目光便由此被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所捕捉,逐渐丧失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把周遭世界的一切都看做理所应当的存在。

    但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好奇心是我们某项极为重要的能力,没有好奇心的生活将会变成一潭死水,不再产生新的精神体验,不再发生新的自我突破,往后余生也将变成当下的不断重复,循环,仿佛正好应了那句诗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所以,请尝试像一个哲学家一样思考吧,找回我们正在丧失的好奇心,积极充实而无遗憾地度过我们短暂的人生。

    生而为人,请务必认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ot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