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思路:
开篇先总结学术论文的中心思想
分段叙述:学术论文中会有很多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其实都是一个小重点。你用自己的话分段将这些叙述一遍
总结,谈谈自己对这篇学术论文的感悟,或者是由这篇论文引发的思考
论文题目:《如何解读学生品德发展质量监测结果》
作者:王海涛 班建武
时间:2017年8月
中心思想:学生品德发展质量检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推进学生品德发展质量全国监测具有开创性意义。但目前,有关学生品德发展监测指标、工具和结果的解读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迫切需要解决如何解读监测结果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Q市连续两年的学生品德发展质量监测结果数据,提出了学生品德发展监测结果解读的具体思路,并基于结果提出了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实施建议,并以期为学生品德发展质量监测有效改进提供参考。
要点:
一、监测结果的概率性和修正性质量解读
品德发展质量监测的两个难点:①内隐性②品德的价值属性。内隐性①定义:一个人的真实道德品质大多只能通过外显的行为举止去推测②只能监测可观察、可量化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优缺点。优点是客观,缺点是不能完全表明一个人的真实道德水平。
品德的价值属性导致社会中的人,在基本道德生活方面都知道社会对他的期待,知道何为善何为恶,因此在品德监测中为了满足社会称许,学生会倾向于伪装,也能够成功伪装,品德发展质量监测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品德实际,所以监测结果如果有60%左右能反映实际情况就可以说是一次有效的品德监测。
总之,对待品德发展质量监测明智的做法是对这些数据保持谨慎、乐观,当监测内容是负面内容或是否定性价值观,我们要做加法,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比数据显示更为消极;当监测内容是积极正向的,我们需要做减法,因为实际情况并不像数据那么乐观。
二、影响因素的结构性和综合化的质量解读
相比于学业发展,学生的品德发展受到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媒体、习俗、家庭、社会价值观、舆论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在监测结果和学校德育工作之间不能简单化的线性因果联结。比如青岛市市南区的品德发展指标低于远郊,因为市区面临的价值观和文化更多元,思想更开放,受到的冲击也更大,学生独立自主,思想和眼界更开阔,对传统道德价值容易产生批判性思维,而郊区学生观念保守,更愿意接受传统道德价值的教化。因此在解读品德发展质量检测结果时,要考虑德育环境,也要考虑时代挑战,避免将学生品德发展结果作为评判学校德育工作的唯一依据。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和差异化的质量解读
学生具有自然和文化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学生的年龄、性别、独生子女状况等要素;文化属性是学生所属的社会阶级和文化背景、家庭所在地等因素。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居住在城市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两个关键个体因素。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品德要素的非均衡性与类型化的质量解读
品德要素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方面。纵向看,不同学段三要素发展不平衡,发展重点不同。横向看,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内部结构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的发展比例不均衡。
因此在解读时,更恰当的做法是不对学生的品德现状做整体性评价,不根据数据排序,而是分类报告学生品德发展在各个要素上的具体体现。
五、品德发展的反复性和发展性的质量解读
因为特定的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稳定的道德心理结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品质要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并且诸多力量会影响内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因此不应该对当下学生发展做终结性评价,同时要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实践机会,尽量才有多元化评价为品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思考:学术论文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在监测结果的概率有修正性的质量解读这一要点中,先总述品德发展质量监测的两个难点:①内隐性②品德的价值属性,而后分别展开论述。
好的论文用词精确,各个平行要点之间结构相似,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表达的清晰且简洁。
2020年4月11日 23:28 于青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