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很多管教方法往往处理的是学生的行为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比如,学生上课睡觉,插嘴、打架等不当行为,管用的惩罚和奖励会当即有效,问题是会反反复复。
而正面管教不仅关注行为,还处理冰山下的信念。 著名的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学生们相信自己没有归属时,他们就会做出“不良行为。” 他们为寻求归属和自我价值感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法。 当老师们只处理冰山上面可以看得见的行为部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老师会认为,问题在于行为,而不是行为背后的信念。可是当老师们只处理行为时,学生们会更加丧失信心,进而增加其不良行为。
我们在这里来了解一下冰山位于水下的那一部分——私人逻辑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孩子们始终在根据他们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感知或个人逻辑作出下意识的决定。有些决定是关于他们自己的,比如“我是好的还是坏,有能力还是无能,重要还是不重要”;
另外一些决定是关于他人的“他们是鼓励我,还是让我丧失信息,是有意的还是造成伤害的,他们是喜欢我还是不喜欢我?”
还有一些决定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可怕的,是充满关爱的还是遍布威胁的,我可以茁壮成长的地方,还是一个需要努力求存的地方?”
孩子们意识不到他们在做着这样的决定,但是这些以他们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为中心的决定会变成影响他们行为的信念。
当学生们感受到安全的时候,当天买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们会茁壮成长。他们会成为老师希望他们拥有的品格和人生技能的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当孩子相信自己没有归属,没有价值的时候,他们会采用求存的行为,求存的行为,长被我们当做不良行为,是建立在如何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错误信念基础之上的。
所以当我们命令学生的时候:
不许打扰同桌!
坐在你的座位上!
把书拿出来!
把桌子收拾干净!
……
这些话短促有力,脱口而出,说者自带一种威严和怒气冲冲的样子,甚至还有厉害的眼神加上一指禅。
可是往往当时有效,一会儿学生们就仍然我行我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