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写过台湾作家林奕含自杀的事。
一年后,想重新提起这件事,这篇文,是因为最近一连串爆出来的性侵事件↓↓↓
△微博网友@-步太-整理最近被举报的名单,如果这里面都是真的,也太可怕了
名单还在不断增加。
△体育圈
△媒体圈
之前帮知名公益人雷闯说话的“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也被指控性侵。
在这些事件中,那些性侵的受害人,有很多就像林奕含和她笔下的房思琪一样,选择了自我毁灭。
△北大学生高岩因为被导师沈阳侵犯,21岁就自杀了。
△19岁女孩李奕奕因为被班主任性侵患有抑郁症跳楼,
但另一方面,那些被指控性侵的加害者,却没有一个受到足够的惩罚。
涉事者顶多调职、离职。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林奕含书里性侵教师的原型陈星,不仅没有被起诉,还传他要大陆继续开补习班……
以上就是我们过去这一年。
林奕含所经历的,现在仍在不断发生。
一切还是我一年前写的那个标题那样:
“不要忘记林奕含,她是发生在我们每个女性身上的悲剧。”
△林奕含,台湾作家,2017年4月27日在家里上吊自杀,去世时仅26岁。林奕含长期受抑郁症和精神病困扰,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写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用细腻的文字讲了一个“少女爱上诱奸犯”的故事,并且表示,她写的都是“真人真事”。
所以今天,我重新修改了这篇文,在原文基础上加了很多新的案例。
并且,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再一次重申当年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实施性侵的,不只是加害者,还有整个社会对女性腐朽而落后的价值观。
(哪怕看过也希望你能重新读一遍)
我是在台湾作家林奕含自杀后,开始看她的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写文章之前,我反复看了几遍,每一遍都觉得好沉重。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各版封面,现在已有繁体版,大陆简体版和韩文版。在书里,林奕含写了一个13岁的小女孩房思琪,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被一个50岁的中文补习老师李国华性侵最后导致发疯的故事。结合最近发生在公益界、媒体圈、教育界的性侵案,房思琪的故事,不就是这些案件最真实的文学记录?
朋友问,你为什么要去看呢,明知道里面写的东西是残忍的,还要去研究,这不是自虐吗?
是啊,这样的痛苦,能不去看当然是最好的,这样,我们就能像林奕含在书里写的那样:
“假装世界上没有人以强奸小女孩为乐,假装世界上没有精神上的癌,假装世界上只有马卡龙、手冲咖啡和进口文具。”
可问题是,我们真的就能这样骗过自己吗?
我们不去看不去听,就可以当林奕含所经历的痛苦没有发生过,又或者以后不会再发生吗?
作为一个女性,我是没有办法麻木或者冷漠的。
我只能选择记住,记住林奕含的一切。
然后,像个传递者一样,把我在她文字里感受到的痛苦、悲伤、绝望,都忠实地记录下来。
我希望知道,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林奕含/房思琪的悲剧?
首先,痛苦绝对不是只来自于性侵。
在书里,让房思琪痛不欲生的,是她“屈辱性的爱”以及作为女性的“羞耻心”。
无论老师李国华怎么侵犯她,羞辱她,房思琪都默默地接受了,她没想过要去反抗,反而在日记里,不停地告诉自己,这是爱。
“你爱的人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
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
△在采访里,林奕含一再强调,这是一个关于“女孩爱上诱奸犯”的故事。
为什么?
为什么房思琪要这样做?
这是斯德哥摩候症候群?
不,这只是她给自己活下去找到的唯一一个理由。
因为除了爱,房思琪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掩饰她的羞耻感。
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
房思琪只有13岁。
她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塑成,都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
可是,在这两个地方,性都是禁忌,好女孩都是不应该谈性的。
刚刚在饭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别说性不能提了,就连谈恋爱,妈妈都会说,那是不要脸的。
思琪在家一面整理行李,一面用一种天真的口吻对妈妈说:“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
“谁?”“不认识。”
“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思琪不说话了。
她一瞬间决定从此一辈子不说话了。
△其实故事里说的父母关系,和真实生活是有对照的,林奕含也说,父母就是说她看太多文艺的电影,才会变成“这个样子”,跟书里父母嫌弃女儿的话一模一样。
于是,在被羞耻心折磨的情况下,房思琪只能自我催眠,然后把一切,当作爱。
爱很伟大,没有错。
可问题是,李国华给她的,又怎么可能是爱呢?
那是侵犯、是侮辱、是暴力,无论怎么骗自己,这种丑陋的情感不可能成为支撑生命的东西啊。
所以,到最后李国华抛弃房思琪的时候,她就疯掉了。
明明是受害者,却要产生羞愧之心。
房思琪的毁灭,表面上是因为性侵,但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却是被传统父权社会规训的、脆弱的价值观。
就像梁文道说的,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女性长期压抑造成的结果。
房思琪的世界里,只有“温良恭俭让”,没有反抗。
然后,再看看最近发生的性侵案,里面有很多受害者,其实一样有着像房思琪这样复杂、曲折的心理。
像举报雷闯性侵的女孩,她是这样说的:
“事情发生之后,我当时的情绪不是愤怒,而是困惑,因为是雷闯,所以我困惑。
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我在想好人也是这样做的,是不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的?
是不是以前那些是我的幻想,他对我做的才是真实世界的样子。”
“那件事情之后,我还和他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联系,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心理医生说这是应对心理创伤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
就好像房思琪,她说,我必须爱老师,要不我活不下去。”
“我假装像是在谈恋爱,但我心里知道那不是谈恋爱。
如果是谈恋爱,不可能对方吼一声你就会特别害怕,不可能在街上看到跟他一样的衣服也会紧张,不可能看到跟他手机尾号一样的车牌号都会害怕。”
还有,在《为什么女性在性侵后会保持》沉默的TED视频里,说到一个“安娜”的案例,是这样描述施暴者的:
“我不喜欢男生用那种方式接近我,但是他整晚都很温柔深情。
他是一个好人,结果冒犯了他怎么办?”
尽管在这两段描述里,我们都看到受害者把施暴者描述为“好人”。
但这绝对不是“爱”。
受害者需要“美化”施暴者,是因为对她们来说,被性侵的痛苦还远远比不上“失去贞操”“失去纯洁”的屈辱。
(如果我们之间有感情的话,是不是会让这屈辱变得更容易接受?)
△作为受害者,林奕含却因为性侵很讨厌自己以至于患上抑郁症。
这就是社会观念对女性的压迫,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女性的价值必须和“贞操”捆绑在一起?
印度演员阿米尔·汗的访谈节目里说过:
“被强奸了就等于失去贞操了,这也太男权了。
失去贞操的应该是强奸犯,而不是那个被强奸的女人。”
而除了受害者的思想被压迫被禁锢之外,《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让我感到恶心和愤怒的——
是那些作为帮凶的冷漠旁观者,而且这些人里面,并不乏女性。
在书里,思琪的妈妈,一句“这么小的年纪就这么骚”就把思琪想倾诉的嘴堵上了。
晓奇第一次被侵犯,是补习班的班主任,一个女老师把她亲自送到李国华的别墅里的。
把伊纹介绍给富二代的,是一个说打死都不会把女儿嫁过去的张太太,她明知对方有暴力倾向,但却非常积极地帮人家张罗相亲。
△林奕含有怀疑过,为什么要把结婚当作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日子,难道只有结婚的女人才值得被珍惜?
这样的价值观很扭曲、很恐怖。
但最可怕的是,这些事情不是文学描述,而是真真实实地在发生。
像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北电女生自爆被班主任父亲性侵的阿廖沙事件。
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说班主任是帮凶,但这件事曝光以后,人们的态度,也够恶心了。
他们就跟林奕含书里写得一模一样,不仅不安慰受害者,还跑出来踩一脚。
同班同学写了一篇声明,曝光受害者的样子,还balabala地说了班主任是多么的德艺双馨。
除了维护班主任的名誉之外,没有人提供任何一点跟性侵有关的信息。
△补充一下,这事学校方一直拒绝承受,后来有一个叫“北电侯亮平”在微博上表示阿廖沙所说为事实,然后现在一年过去了,再没有任何后续。
还有刚刚曝光媒体人章文性侵事件。
章文那篇恶心又脑残的“荡妇羞耻”声明就不说了,比这更恶臭的,是身边人的“洗地”。
鄢烈山作为南周曾经有名的时评人,竟然可以说出指控人蒋方舟很邪恶,“她当时只要认真拒绝,章文怎么可能不断摸她的大腿”???
还有关于zhujun性侵的指控,现在网上已经“查无此事”。
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冷漠的旁观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帮施暴者“洗白”?
这太容易理解了。
因为站在他们背后的是权力。
不仅仅是男权、父权,还有各种社会权力。
其实看这一年曝出来的性侵事件就会发现,加害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粗暴的野蛮的社会底层人士,而是衣冠楚楚有头有面的知识分子。
他们利用地位、权力去遮蔽自己性侵的丑闻。
而那些“洗白者”极力维护,也就是这些施暴者背后等级森严、根深蒂固的社会权力体系。
△丁璇的女德教育,就是要维护男权体系,告诉女人一定要服从男人。
△其实性侵犯不仅发生在女性身上,博士杨宝德和陶崇园自杀,就引发了网友对导师性侵犯的猜测。即使没有性侵犯,但导师对学生私生活的侵犯,其实已经造成了霸凌。但编剧六六居然说,“你伺候伺候老师,不是应当的吗”?老师对学生,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拥有绝对的权力。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这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序里的一段话,也是我们真真实实的现状:
女性无论是什么性格,从小就要被教育顺从。
女性的身体权利,好像永远都是最不重要的,她从属于男性,从属于家长,从属于权威。
于是,在这种单一又传统的价值观下,一个又一个林奕含/房思琪式的悲剧诞生了。
她们遭受着侵犯,却要把罪恶揽到自己身上。
她们身在危险当中,却没有人知道怎么逃离,怎么反抗。
当然,我们是没有办法斥责这些女性不够勇敢,不够强大的。
毕竟,错的不是她们,而是施暴的恶人,和那些被男权社会固化的思想/观念。
要对抗这两者,我在一年前说过,是非常难,但我相信有希望。
现在,我确实看到希望了。
林奕含用生命写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警醒世人不要再对女性的悲剧视而不见。
“Metoo”运动从国外影响到国内,鼓励一个个女性站出来,指控那些残忍的施暴者。
△2017年的《时代》年度人物评选了六位“打破沉默的人”,这6个人都是“MeToo”活动参与者,她们在受到性侵犯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遭遇。
感谢这些站出来的人。
尽管过去这一年,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
但她们努力,至少让我看到,林奕含在书里渴望改变的那件事:
“忍耐不是美德。
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秩序的方式。
(面对丑陋)生气才是美德。”
最后,真心希望,那些遭受过侵犯的人,都能勇敢地走过去。
(不是你们的错,宝贝)
希望明年,我能写一篇完全不同的文章。
花痴女王 | 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收看更多深度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