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学生备课的时候,梳理了对同一问题,例如“我心情低落、不想上课、不想学习”,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向了不同的解决思路。
你可以控制,却不控制
代表性:部分家长
语言:“那不行的,你要调整心情,多多锻炼,少玩手机。”“你可以的,加油,相信自己。”
背后的假设:“你可以控制你的情绪和行动,你却没控制”
如何看待人:“你是正常的、有能力的”
改变建议:指向个人。
不管是指责,还是鼓励,这个改变的建议指向个人,“你是有能力的”,你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改善情况。
适用范围:这个人确实有能力,只是短暂的低落状态。
你控制不了
(一)你生病了(生理出了问题)
代表性:传统医学、精神医学
语言:“你生病了,要吃药。”
背后的假设:“你控制不了你的情绪和行动,你需要帮助”
如何看待人:把人看做精密的机器人,可以细分为一系列生物化学活动,哪里有问题医治哪里
改变建议:吃药,接受治疗
适用范围:明显疾病症状?
(二)不是你病了,是你周边的人病了(环境出了问题)
代表性:“原生家庭论”“家庭系统治疗”等、还有上班前抱怨的我自己
语言:“垃圾学校”“老师讲课太差了”“都是他惹我的”
背后的假设:“你控制不了你的情绪和行动,你的环境需要改变”
如何看待人:“在关系中看到人,人的行动不仅仅受个人意志影响,还受身边人的影响”
改变建议:换一个“更好的”系统、文化环境,找更好的互动对象等
适用范围:过度自我攻击、内归因的人?
心理学强调,你可以选择“对你有帮助的解释”,而不是“权威的解释”。
而发散出去,不同的学科对这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解答。例如不同哲学家也会不同的理解。尼采会觉得要拥抱和面对这样的苦难,克服多少苦,就能收获多少快乐。伊壁鸠鲁可能会认为需要与朋友沟通,寻求支持和慰藉。斯多葛学派可能会认为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源自看《哲学的慰藉》后粗浅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