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是本书的主题,也是我读后最大的感触。
灵魂是我们自己的导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追问才能从中得到自己的答案。在父母的亲密关系衍生出来的家中,我们出生成长,不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庇护,更有从中获得对于生活最真挚的理解。在我们与所爱之人建立亲密关系之后,我们同样在其中得到感情的维系和灵性的滋养,获得更多生活的感悟和世事的启迪。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亲密关系衍生出来的生命传承,更是这个世界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克里斯多福.孟在他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一书中写道:“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个特殊的人身上,期待自己的需求会在那个人身上获得满足。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匮乏的。”我觉得,这段话至少说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大多数人在小时候得到的爱都是不完美、不充足的,因为大多数人的父母和家庭都是不那么完美的。可不可以大胆设想,我们每个人爱心的表现也是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历的投射反映过程,只不过投射的方向和方式不太一样,因此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人过度弥补,有人变向反射,有人投射到爱人身上,有人投射到社会之中?当然,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仿佛聚焦和变焦过程,由心里那只隐秘的镜头,映出自我存在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爱,可能会投射到他的爱情方式上:无休止地希望得到爱,即使是来自不同的对象也来者不拒,这样形成了过度补偿(真实原因是小时候得到的爱极度缺乏);无休止地考验对方,看看把对方赶走,还会不会回来,如果回来了才是爱我,不回来就是不爱我,这样形成了变向反射(真实原因是小时候希望父母回来而他们并没有做到)。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存有大爱,要么如同印度圣雄甘地一样,观察到社会缺陷之处后反复自省,最终将灵魂升华到极高层次,大爱众生;要么因为小时候得到了充分的爱,成长后储存的爱被放大表现出来,映射到整个社会,才有了源源不绝的爱的付出。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爱的储存,要么他会无视他人的需求,自私自利;要么他会要求爱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还他公平公正。其实,爱从来都不能靠剥夺他人获得,必须从自我心中感性而生。
夫妻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两个相爱的人通过相互结识、相互欣赏后恋爱,在经过风花雪月海誓山盟的浪漫之后,承诺用一辈子去呵护对方,用婚姻的方式建立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家,这个爱的港湾开始承受生活的各种考验、人性上的各种挑战,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夫妻的亲密关系经过“战争”与“和谈”,以顺从、改造或者忽略等方式收尾,达到一种生活中的暂时平静,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相处模式,外人看来他们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度过了时光。 婚姻的目的,是把爱情慢慢变成友情。最浪漫的事情过后,自然要慢慢步入生活的平凡与平静之中,相守一辈子的约定成为了一种长期的考验后,浪漫时的相互欣赏也转入平淡时的相互指责,亲密关系的危机到来了。我们说,磨难是生活给于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亲密关系的危机处理,也将决定我们学习成长的空间,和亲密关系未来的走向。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过程。亲密关系(婚姻、家庭)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心理依赖,让我们从此稳定下来,并踏上寻找自己的征程。在经历亲密关系的各种美好时,我们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快乐,我们享受到了爱之甘醇。在经历亲密关系的幻灭时,我们通过与灵魂相连,检视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触,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所需、所缺与所求,在爱的指引下不断接近灵魂的深处,不断感受爱人的痛。在与爱达成一致时,我们下定决定改造我们自己,从生活汲取感情的营养,并不断提升爱的亲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亲密关系中得到了成长。
心理学把我们性格上的缺陷归咎于小时候受过的创伤,孩童时代在归属感和自己重要性上的被忽略成了我们潜意识中的病毒,在亲密关系中这种病毒被点击后便被感染。聪明的人们会应用亲密关系治愈潜意识的病毒,在稳固亲密关系的同时,抚平了曾经的创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