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上扬州——古迹
-张不断 2012年4月7日
史可法纪念馆
图片
史可法纪念馆入口
史可法纪念馆位于护城河一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门面普通。这便是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史可法祠及其及墓园。
图片
馆门内的两棵古银杏
走进史可法祠大门,门内左右两旁各有一棵参天古银杏,是1772年种植的,二百多年来,无言地诉说着当年的抗清历史。
图片
饗堂(古时招待客人的地方)
史可法墓墓园建筑考究,规模庞大。东为墓地、西为祠堂,墓祠一体。进入墓园、穿过飨堂,便见一阔大的灰色石牌坊,上书:史忠正公墓。墓,建在宽阔的石筑平台上。石砌墓围,黄土封顶,墓前有二米多高的墓碑,碑上刻:明督军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公可法之墓。虽是清明时节,然来凭吊者寥寥无几,史可法祠比瘦西湖及其他的园林,要冷清许多。
饗堂门前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是对他一生事迹的盖棺论定。
图片
饗堂内有史可法雕像,正襟危坐,威风凛凛
史可法(1601—1665)祖籍河南祥符人,明末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0年)奔赴扬州就任督师,领导扬州军民抗清。
史公自小学文习武,为官兢兢业业,廉洁爱民,本来会以清官的形象录入史册,却生逢是北明覆亡和满清南侵。明崇祯皇帝被李自成的大顺军逼死北京煤山(现北京景山公园)之后,继位的弘光皇帝偏安南京,虽半壁江山却不思进取,只贪图享乐。阉党余孽争权夺利、相互攻战。清军乘隙大举南下。
1645年日清军围攻古城扬州,督师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奋勇抗敌,在没有外援之情况下坚守孤城,四月廿五日(5月20日)夜扬州城破,史公被浮。大清朝豫王多铎对其倍加礼敬,劝其投降。史可法浩然正气:“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多铎见劝降不成,遂将其杀害。
虽然多尔衮很佩服史可法,但史公的遗愿并没有达成。多铎心中恼恨扬州这座江南顽强抵抗清军的第一城,为了震慑南人,下令屠杀城中汉族百姓,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血腥“扬州十日”。在大雨中,有近八十万百姓(数字存疑,当时扬州城原有百姓百万,江北抗战五年应存百姓四十万左右)被满清鞑子及其随从降军共二十万军马屠杀,残暴程度近乎蒙古人在西欧制造的屠杀,也远远超过了日本人在南京制造的数字。据《扬州十日记》所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史可法嗣子副将史德威寻父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实际上后人看到的是史可法墓是其衣冠冢。
图片
梅花仙馆
再其后是梅花仙馆。馆楼有两层,楼梯在室外顺小山而上,非常古朴的构造。
图片
荣耀馆
与梅花仙馆相对应的是荣耀馆,馆内阵列众多忠臣小木像,不限于扬州官员,诸如屈原、郑成功、苏武、戚继光、林则徐等,这是现代设计了,主要是宣扬爱国精神。
馆门前是史可法亲自监造的抗清铁炮拓片。铁炮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军掳走。
图片
梅观
史公可法之墓旁是一池水,水的一边是梅观台,在这里可以观赏梅花岭上的梅花。
图片
梅花岭脚下的一枝春梅
史公可法之墓旁便是梅花岭,现在已然平整如砥。小岭成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时扬州太守吴秀疏浚古城河,淤泥堆积成岭,岭上遍植梅花,冬春之际,凌寒独放,清香四溢,故名。
小岭及其周围种有腊梅、春梅。由于已是暖春,腊梅只有傲枝,春梅虽然花开,但已经过了最灿烂的花期,有凋零之势,这是自然规律,与精神气节无关
图片
史公祠
史公祠为清朝乾隆37年建。乾隆皇帝是何等的睿智精明,他之所以给史可法建祠、是因为做为满清的八旗子弟更需要培养和树立自已的民族精神。而史可法正是民族精神的楷模,因此才赢得了清朝当权者的崇敬。
室内除史公像外,还挂了一幅《追远图》,展现了扬州百姓同仇敌忾抗御满清。三百五十多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悲壮惨烈的一幕在这里可窥一斑。
杨州八怪纪念馆
图片
大殿
扬州八怪纪念馆是宣传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该纪念馆由西方寺改建,八怪的代表人物金农晚年即生活于寺中,以其故居为馆。西方寺建于隋朝,原为避风庵,面临大江,据说唐代时,寺前掘得三尊石佛,唐太宗赐“西方禅寺”,不久僧人智完迁建该寺于今址。
进入门口,是一大片空地,沿着石铺小路可直达建于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为主展厅,内有扬州“八怪”一行人石像,并且陈列了“八怪”书画及扬州书画家代表作、展示了十八、九世纪扬州的风土人情。
图片
以扬州八怪为首的15位怪人石像
“扬州八怪”是清初画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像清风划过水面,波动涟漪,给当时的画坛以冲击。他们的画作冲破陈规,师造化而表现自己的性灵和感受,有着浓郁的写意风格,笔墨淋漓。虽在当时被“正统派”所排斥,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但孤傲清高的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始终“领异标新二月花”,故此,被人们冠之以“八怪”。其实,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画家何止八人,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以鬻画为生,这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或许只有扬州是个例外。
扬州八怪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极其光彩的一页,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哺育了后来的画人。
图片
其中五怪
清代扬州有新旧城,新城多富商大贾,旧城多书香门第。扬州当时盐商多行养士之风,常常举行诗文酒会,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天下文士半集淮扬”的盛况。
扬州八怪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当时清政府实行文字管制(大搞文字狱),艺术方面的境况尽管较之文字方面的严酷统治稍见宽松,但皇家提倡拟古仿古,仅把书画艺术看作一种模仿的技术,供人玩赏。八怪的出现,在于不满当时艺坛的窒息气氛,拒绝主流画派的影响,追求个性的表达,使艺术的创造力与创造精神得到释放,是时代的需要。
图片
金农寄居室
大画家金家曾经居住的地方,简陋而窄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窝居。
金农晚年信佛,专事画佛写经,他当时境况甚为凄凉,画家孤灯独卧,形只影单,不趋炎附势,以其人品和艺品赢得人们的缅怀。
大明寺
图片
大明寺大门
大明寺雄踞在城北蜀岗蜀冈中峰之上,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公元457—464年),故而得名“大明寺”。1500余年来,寺名几经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避讳“大明”二字,一度称之“栖灵寺”。直至1980年,鉴真大师的塑像从日本“回国探亲”,大明寺才恢复原名。
在今古寺门之前,有一古朴典雅的牌楼,四柱三楹,顶为华盖,中门之上题有“栖灵遗址”四个篆字,背面书“丰乐名区”匾额。寺门两旁有石狮子一对,为元代扬州宫遗物。寺门东墙上,有石刻“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蒋衡根据秦少游来此游览所作“渗人若问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的诗句所书。名寺出高僧,高僧为名寺增辉。大明寺因出了个高僧鉴真而在佛教界的地位日益显赫。
图片
鉴真大师铜像
鉴真(公元首688——763年),世居扬州,姓淳于,十四岁时剃度出家,他苦心修行,终成正果,成为唐代著名大和尚。天宝元年(742),高僧鉴真于大明寺中坐禅讲经十余年。
在他五十四岁时应日本国普照等僧人邀请,东渡扶桑讲经。他舍生忘死几经磨难历经十年,在他六十四岁高龄时,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奈良市创建唐招提寺,此寺成为日本佛教律宗始祖。鉴真因在日本传教中过度劳累致其双目失明,在他七十五岁时圆寂于扶桑。
鉴真东渡把中国的佛教、医学、建筑、语文、书法、雕塑、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只不知道在极乐世界的他,看到千年后日本国忘本,反过来在中国犯下滔天大罪却不认错,作何感想。
大明寺内关于鉴真大师的历史资料展示的不多(附近有一个专门的鉴真纪念堂),更多的是展示与大明寺有关的、有国家领导人参与的佛教活动资料。这点令我颇感扫兴。
图片
栖灵塔
栖灵塔,高9层。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毁。大明寺依山面水,倘若登塔,入眼的风光想必很美,只是没料到登塔居然要另外收费20元(大明寺一景是50元),又考虑到游玩的时间有限,没有登,有些遗憾。
图片
鼓楼
栖灵塔左则是钟楼和鼓楼,两楼面对,结构相似。
据说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中国典型的寺庙园林之一,可能是我的前一个景点是美妙绝伦的何园之故,到了大明寺,总觉得它很普通,其格局虽有些开阔,但其建筑并无特殊之处,跟其他地方的寺院一样,也就是一个烧香拜佛的场所,谈不上是景观。总之,看得不过瘾。
观音山
图片
观音山山脚入口
观音山是隋代迷楼故址,据《迷楼记》载,迷楼是隋炀帝行宫,浙江匠人项升设计,“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隋炀帝曾说:“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隋亡楼毁,明代雇桐曾题匾“鉴楼”,分明取“前车之鉴,以警后世”之意,以隋炀帝的教训鉴戒后人。
在山下就已经听到里面的佛歌,但游客廖廖,想来无论是景观还是香火都比大明寺要逊色,便没进去观看(门票25元)。
唐城遗址
图片
唐城遗址入口
在城北狭长的高地上,有唐朝时期建造的城垣遗迹。一道城墙,一座城门,静静地诉说着扬州千年的历史。
扬州文化最为奋发、最具强势的时代是在唐代。“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唐代扬州是当时中国仅次于京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其时手工业发达,商业繁华,文化艺术繁荣,人文荟萃,是全国最大的贸易市场和货物集散地,又是中外交通的著名港口和国际大都会。当时扬州人写的《春江花月夜》,眼睛里看到的是大江瀚海、明月星光、长飞鸿雁、潜跃鱼龙,视通万里的同时,思考的是人生宇宙。当年扬州到处闪耀着希望的火苗,到处擂响着人生奋进的战鼓,不亚于现在的京上广。
感觉门票比较贵,而且景物比较单调,也没进去看,只是远远的张望了一回。
古运河
图片
古运河夜景
扬州古运河夜游,这条水上观光线,一般是推荐的,但是,确实不怎么好看,与其他旅游景点一样,无非是五颜六色的灯光勾划出的一些大同小异的轮廓,此外一切都是黑的,黑得只能从讲解员口中得知它们是什么,曾经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渡江桥、乾隆御码头、哈普丁故居、杜十娘跳水的地方……还有,很久以前,一位帝王因为梦中一朵琼枝玉叶花而挖了一条河,爱上了一座城市,也毁了一个王朝……
有人说,是因了当年隋炀帝为了观琼花,开凿了一条大运河,于是,扬州的繁华旖旎随着琼花的芬芳,自此传遍天下。从此后,扬州成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销金窟,也成了“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温柔乡。究其隋炀帝开凿连接东都洛阳和江都的运河的原因,与他任江都总督长达9年的时间因而迷恋扬州的繁华艳丽有关,但是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君王出于政治的远见,只是操之过急以至民不聊生,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的惨淡收场,倒成全了唐朝盛世。
在古代,文人骚客出入扬州,多走水路。如今,走水路的,大概只有那些底层的工人,日复一日地做着水运工作。
汪氏小苑
图片
汪氏小苑外围
汪氏小苑,因主人姓汪,住宅为主,苑则相辅,苑面积不大,故称汪氏小苑,是扬州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盐商住宅之一,其宅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厚。
苑内有汪氏家史介绍:汪竹铭生于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十七年(1928),享年68岁,30岁时任“乙和祥”盐号经理。取得外江口岸江宁、浦口、六合的食盐专销权,并在仪征十二圩设有“乙和祥”分号。汪竹铭生有四子二女。
图片
某房间内的床
很多房间都保留了屋主家人当年的床,以展示中国床文化。看得出装修雕琢精湛,非大户人家不能有也。
图片
厨房
作为农村长大的80后,这种厨房给我一种深深的怀旧感。
图片
小苑春深
许多古装片都是来这里取景的。
图片
小姐居室
小苑组群布局规整,纵横互联相通,内外分合自如,是扬州大宅门传统格局形式之一。这一纵排是小姐居室,最尽头右边的房是秋焉轩,小姐读书弹琴的地方。
有资料介绍,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
图片
小姐闺房
图片
秋焉轩
图片
可栖徲
后记
扬州的交通并不发达,从上海到扬州,高铁、动车是无法直达的,需先坐高铁到其邻毗镇江市(约一个半小时),再转市际长途车(约一个小时)方可到达扬州西汽车站,从这里坐旅游专线(只有一条专线,苏州是有四、五条线路的)到瘦西湖等景区还需要四十来分钟。
镇江与扬州间的市际汽车是流水线发车的,旅客一满便发车。由于是清明小长假出行,等车挺耗时的。从扬州返回镇江时,坐的班车,原是跑“扬州——泗阳”路线的,估计由于是“镇江——扬州”一线客游量大(大部分旅客都是由镇江转车来扬州的)临时调用的,话说这次遇到的开车的司车还未曾到过镇江,在几位旅客作参谋的情况下,折腾了许些时间才把一车旅客安全送到镇江火车站(汽车总站),也不知他回扬州时会不会迷路(已是晚上七点半,他是直接开空车回扬州的)。
可见,虽然扬州也试途将自身打造为旅游圣地,但这限于经济实力,它的接纳能力并不强大。扬州市内出租车似乎也不多,节假日期间,不是万中挑一的幸运儿,还坐不上出租车。只好非常郁闷地挤公交车。相信应该很多旅客都有过这种遭遇,我是体会过了。
扬州是一个典型的因河而兴,因河而衰的城市。清光绪27年(1901年),漕粮折银,漕运完全废止,运河也就此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运河衰败之后,扬州也就边缘化了,边缘到直到2004年4月18日才通了铁路。对着现在的扬州小城,遥想当年的淮左名都,甚是感慨。
三代东国文化
(扬州是华夏古“九州”之一,在远远古时代就已有着很高的经济文化地位)、
春秋吴越文化
(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江北之邗邑(扬州)为政治军事中心称邗王)、
秦汉广陵文化(西汉时,今江苏有不少封地,最著名是定都于广陵今扬州的吴国。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武帝又改江都为广陵)、
六朝江东文化
(六朝时,建康(南京一带)最盛,其周围的扬州、南豫州等人口两百四十多万,占全国三分之一)、
隋唐扬州文化
(扬州的经济宗教学术文艺等文化在那时达到了鼎盛,那时的扬州富甲天下。时称扬(扬州)一益(城都)二)、
宋元江淮文化
(那时扬州就出现很大盐商,时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北宋诗人云扬州“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明清江南文化
(扬州经过清初的兵乱破坏,到乾隆时期重新繁荣起来。是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地,也是清政府漕粮运输咽喉之地),
在过去的二千多年中,要找一个城市跟扬州进行全程PK,相当的难。
图片
汪氏小苑——可栖徲
姜夔的《扬州慢》在心间响起: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现在的扬州,虽然不是上阕所描述的战后凄凉、萧条,但作为一个没落的都市,确实显得十分清冷、空寂。因得不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只能望着常州、昆山、无锡等后起之秀的项背,独自惆怅。
曾经的“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牛”,曾经的“夜半江声听不住,南船才过北船来”,早已消逝成为字里行间模糊的风景。旧时的梦,残存在这一个个精巧的小园、青色的高墙、幽长的深巷、巨大的银杏树、瘦长的西湖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