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说(二)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说(二)

作者: 北城孱头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22:24 被阅读0次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说(二)

          今天在研读小学六年级的教参时,发现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穷人》,心里面忽然感充满了感慨。这篇课文是我在30年前学过的,也是我心里面影响比较深的课文之一。只不过那个时候,我没有文体概念,不知道它是一篇小说。

          桑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给我留下最初的印象是:善良。她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她那一颗善良的心,早早的印在我的心里面,如今重新读起来,又有一番新的理解。小时候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了解到的穷人的含义是表面的。比如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她自己也从早到晚的干活,才能勉强地填饱肚子,她们唯一能吃到的都是鱼。这一点我小时候也怎么也理解不了,心里还想着,有鱼吃多好啊,我可天天都吃的是面条。现在想来,作为渔民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说(二)

        小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桑娜去西蒙的家里,发现西门蒙已经死了,她收留两个孤儿时内心的矛盾的心理: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这段描写,既表现了桑娜内心的无奈,生活的穷困使他不敢轻易的收留别人的孩子。但善良的心底,战胜了理智。最终在生活艰难的的情况下,收留了西蒙的孩子。这是多么高尚和伟大的品质,这是一个母亲的担当。令人欣喜的是,她有一个好的丈夫,一个和她一样善良的丈夫。他理解了妻子的所为,也让小说有一个和谐的结尾,读起来令人感动!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说(二)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沙俄的统治下,穷人的生活条件是非常差的,渔夫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他们用善良的行动,有力地抨击了俄国上流社会的堕落和腐化,在小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的落实上,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这种善良,并且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认同。

          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他到晚年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同情农奴,用自己的稿费来资助穷人,因此,他在作品中展示穷人的生活,歌颂穷人的品质,也是深入人心的。小时候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并且影响了我的性格,我觉得这就是它最大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说(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um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