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漫长的导火索《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漫长的导火索《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作者: 4ca0fc422952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6:16 被阅读4次

    相比英文版书名里的“An Empire on the Edge”,感觉中文版的译名对宗主国有点太不友好。或许美洲殖民地的独立,对于日不落帝国的颜面有狠辣的打击,但是真的要视之为崩溃,还是稍微过头了一点。只是调转过来想一想,“帝国边缘”或“濒危的宗主权”,又实在太抽象了一点,让人很难直观的把当时不列颠那种以土地所有权决定政治地位的体系,是如何因为其冗重的反射弧败下阵来这件事,和美国进入独立模式这个变故,关联到一起。

    但事实上,因为历史教科书那一行短短的、抽象的句子,使得我这个见识有限的人,对于美国独立战争,也不过是一个抽象又模糊的概念,嗯哼,波士顿倾茶事件加上列克星敦的枪声,却不知道,这两个事情直接,隔了一年半的时间……

    “竟然不是一天半!”没错了,这个就是我看到以“十八个月”来定性那个愚蠢的进攻行动时候的瞠目结舌。

    尼克邦克在很长篇幅的前言里说,这本书讲述的是战争发生前后三年间的事情。

    但是三年的时间足够酝酿出一场声势浩大、并悄然成为推动世界未来格局之撬棒的战争吗?他显然不这么认为,虽然英国的议会如他笔墨的重点一样,始终落在新英格兰,甚至只是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的时候,整片大陆都在悄悄观望。它们观望的不仅仅是波士顿的躁动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把戏唱下去,还有遥远的英格兰的贵族们,他们在打什么算盘。

    殖民地的人民显然是失望的,当疯狂的投机主义最终导致了英国经济的崩盘,进而催生了全欧洲银行接连破产的连锁反应的时候,英国的议会已经被东印度公司和叮当响的银行弄得焦头烂额。天子脚下的百姓生机都没有办法得到保障,远隔重洋、捎个信都要折腾好几个月的美洲大陆,哪里还能从贵族们所剩无几的政治热忱里分到一杯羹。

    这种“所剩无几的政治热忱”,是尼克邦克笔墨竭力渲染的某种伦敦气质。它并非是在讨伐政客的懒散或者议会的荒废,而是给出了一种更加荒诞的图画。他笔下的十八世纪的英国,洋溢着一种夸张的得意和自信,甚至觉得这个国家的发展以及到了可以复刻古罗马的繁华的阶段——好吧,其实我不是很了解古罗马的繁华是什么?模仿众神的华丽服饰的表演,或者是巨大的罗马柱和圆顶建筑,再或者是傲慢的审视着地中海沿岸的乖巧和顺从?前两个点如果并不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最后一点真的是毫无根据的自我陶醉了。

    毕竟,当孟加拉和美利坚让人晕头转向的时候,议会迟迟不愿意调兵遣将去美洲的原因之一,就是虎视眈眈的法国、不安好心的俄罗斯和蠢蠢欲动的普鲁士。那么它的自我陶醉到底是打哪儿来的呢?

    尼克邦克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虽然他用了很多华丽的笔触来讲述战争逼近的时候,伦敦的社交圈是怎样的天真以及烂漫。

    当然,尼克邦克的判断模糊化倾向,并不只是在这个上面有展开。

    和以往读过的、以历史记录为题材的作品不同,尼克邦克的行文里充斥着大量的假设。几乎在每一个选择的分岔路,他似乎都以“忍不住”的姿态,用不同的处理策略来罗列一长串的假设。如果哈钦森给茶船许可证让他们离开波士顿、如果英国政治家访问过殖民地、如果选择权在三分之一的亲美人民手里……如果,茶税被废除……

    尼克邦克总是怀有惋惜的口吻,觉得十八世纪的英国议会,错失了每一个正确的选择、也错失了每一次和美国对话的机会,而最终让激进派在美国占据了上风。

    很有意思的是,他一面用很是惋惜的口吻,感慨着英国政府的拖沓,另一方面,也用很微妙的语气说,在势头摇摆不定的节骨眼上,激进派总是有办法用煽动和蛊惑的方式,吸引到更多人的注意。问题是,后者重要吗?或许有影响,但至少从尼克邦克的态度来看,让殖民地的行动有了足够时间去孵化和酝酿,根本的问题是因为英国方面对殖民地的不重视,以及运行了很多年的漫长的辩论、投票、拟文和发布的流程。

    当宗主国在行使权力的时候放弃了时间优势,就毫无疑问把这一堆筹码递给了牌桌上的对手。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东印度公司的问题和金融危机看起来更加来势汹汹,以至于耗费了议会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美国于是看起来无暇顾及的话。那到了后面也只能说,被耗费的百分之八十的或许是英国政府的生命力,所以他们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恢复,就那么自然的错失了了解美国的最佳时机。

    尼克邦克在一开始就举了一个例子,他以宪章堡为由头,直白的表达了英国在整个北美的处境,这是一片它所不了解的大陆,更是一片它无法完全主宰的地方。其实,当时,至少在1774年之前,英国还是自认为很了解北美的,是的,刺头只是在波士顿和罗德岛,新英格兰还是有不少的好孩子的,南方也是站在英国这一边的……但,只是自以为……

    尼克邦克很喜欢打比方。

    他不但用鬼畜的宪章堡——那个破烂的一无是处的从法国人手里接管过来无比靠近印第安人地盘的边哨——来表达英国对北美的无能为力,还纵向的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了十八世纪英国议会的那几场伟大的辩论。这样的写法很容易影响到身为读者的我,让我忍不住的把自己所知的有限的某些事迹,和那个时候欧洲势态及对北美的影响重叠了来看。

    比如疯狂贷款模式导致的经济崩溃,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像是隔了好几百年的油画和照片那么相似。再譬如殖民地因为被剥夺了对境内英国犯罪者的审判权而暴跳如雷,和十九世纪末发生在东方的治外法权就是一模一样。

    在这里,最让人有刺痛感的是,尼克邦克用另外一种视角,解答了某个问题。当民生陷入困苦的时候,揭竿而起成为起义领袖的,大多数都至少是中产以上的人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从未放弃过和当权者的接触,这是为什么呢?

    约翰·汉考克(不知道是不是全民英雄汉考克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应该是美国独立战争酝酿期的重要人物,也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军人物。尼克邦克很仔细的讲了他的事情,其实,不止讲了他的事情,只是他的事情让我最为“哑口无言”。汉考克喜欢成为公众人物,这是他的出身决定的,他捍卫自由,但是也害怕暴民统治对于个人财富的攻击,他纠结又犹豫,既顾虑自己的家族因为宗主国而取得巨大的财富,但是他也恐惧,新的税务政策将带来怎样可怕的效应。

    中国人太有学问了,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汉考克和他的战友们,之所以最后站在“暴民”的这一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遥远的宗主国的政策,威胁到了“叛逆的孩子们”已经习惯自作主张分割蛋糕的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时,波士顿那一百多个愿意对波士顿倒茶事件作出赔偿的商人,能够更有话语权的话,会怎样的?尼克邦克冷冷的写了一句话,“全城的意见远非一致,超过100名主要公民公开表示愿意与英国达成协议,并赔偿损失的茶叶”。没有如果。显然,他们的声音比不过暴民的喧嚣,他们的财富比不过寡头的霸道。从一开始新英格兰就已经为将来的时间线定下了基调,寡头财阀的绝对地位,代表了国家的意图。

    尼克邦克直白的表达了殖民地的意图。

    他们不喜欢英国政府制定他们的法律和税收,决定他们的州长和法官。但是他们又乐于享受英国的贸易体系给他们带来了福利——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欢快的享受着荷兰和法国的走私贸易带来的福利,并且认为一旦英法战争爆发,宗主国必须为殖民地的安全负责。

    这也难怪英国政府懒得把新英格兰放在心上,毕竟印度那么挣钱,孟加拉富得流油,来自中国的茶叶几乎创造了一种新的硬通货。新英格兰呢?连英国本土的公民缴税额都是21先令,殖民地的人均缴税才6便士。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内心的不平衡,议会才会决定把库存茶叶送去波士顿,顺便收点税。毕竟,宗主过日子难过,殖民地怎么也要分担一点吧。

    这是复杂的逻辑,英国的两个议会,多数派和少数派,温和派和激进派,喜欢诺斯的和不喜欢诺斯的……辩论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也让整个英国对美国的变化变得麻木。不了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尼克邦克并没有特别的讲什么,毕竟,距离英国在美国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的建立,已经过了一百五六十年。而遥远的宗主国的贵族们,始终把那些被他们遗弃的小孩,还当做叛逆的、不服管教的小孩,依赖于自己的管头管脚才能活下去。但是对殖民地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不过是被丢出去的弃婴,任由他们面对风水雨打天生天养,好不容易搞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个从来没有尽过责的老爹就要来指手画脚,凭什么呀?

    尼克邦克虽然对当时的英国政体极尽刻薄之能事,但他的那些假设,至少还是站在没有崩溃和没有诞生的立场上的。他在引导读者想象,如果当时温和派占据了上风,如果议会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人进行了沟通,如果关于宪章和税法能够达成某种平衡,如果英国方面能够稍微在北美花多一点点心思,甚至1774年底的气候能对英国友好一点点……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和假设的。

    同样的道理还有,对于时间和空间都很遥远的我来说,连不列颠和新英格兰的立场都还在千头万绪之中,又哪里能够对他们双方的对错有什么概念呢?


    这几天发布的特朗普先生对欧盟的贸易条款,刻薄程度不亚于当时英国方面对殖民地的霸道和威权。这点炸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和愤怒,于是趁着月黑风高,把涂了米字旗的茶叶箱丢下了海,使得遥远的中国小孩要在应付历史考试的时候多背一条,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但是这是非常非常漫长的导火索,一直要追溯到七年战争之前,甚至苏格兰叛乱之前……甚至在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前,还有葛斯比事件——那也是等同于叛国级别的罪名。但是都被淹没在那句草草带过的话之后,留下了抽象和模糊的壁垒,让人看不透真相。尼克邦克淡淡的说,即便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墙,也不过是混凝土和石棉,也不过证明了一场游戏。而当年英国政府的霸道的威权,甚至都没有形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对峙,即便是尼克邦克,他也在尾声里坦诚了当时英国制度的局促。

    不想深究那篇公众号推文里的解读,立场决定了视角,而视角则决定了判断方式。

    我只想知道,从1607年第一批欧洲弃儿建立北美永久殖民地,到美利坚实现反杀,用了四百多年……

    那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长的导火索《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wc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