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遇到超过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书会怎么做啊?前提是这本书很有价值,你是多阅读几遍直到读懂,还是直接放弃呢?我这两天遇到看了本教人说话的书籍《好好说话》我就没怎么读懂,我只看了一遍,于是有找了同品类卡耐基《说话的艺术》。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与人沟通交流,但是看了书,我发现有很多的知识盲区我是不懂的,《好好说话》这本书我感觉内容有点抽象,没太看懂。《说话的艺术》这本书看懂了,写得很详细,这一本主要是以演讲技巧为主。
我以前每看完一本书我都会做读书笔记和写拆书稿,因为《好好说话》没太看懂,我就退缩了,每当遇到有点难度内心就有一点点抵触,大脑也是马上去就开启了自我保护功能了,读不懂书本还有点厚,但是呢,人生就是这样都在不断翻越的高山的过程。
我意识到阅读就要读一些超越自己认知范围以内的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就写到要读一些超过我们认知范围之内的书籍,我们的认知才会提高。如果去读那些杂志类,只是获取信息,我们一看就能融会贯通了,于是又给自己灌了一碗鸡汤,再难也要读懂。
读了这两本很多概念也被清晰化了,特别喜欢《沟通艺术》这本书,很多知识都可以用到写作上,打算多读几遍,里面就写到
“何不把文章再通读一遍,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赞同文中的观点呢?如果赞同,把这个观点用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一下,如果不赞同,请把原因总结出来,作为下周演说的素材,然后引述这篇文章作为你演讲的开端,这样是不是很好呢?”
我以前看过几本书也是有检验自己是否理解书上知识点的方法,也是建议读者用生活的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的,如果是能说出来三个例子以上那就说明你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了。
很多人说会说话就会写作,说话包括日常和人们的沟通、谈判、演讲、辩论、说服这些场景中都是有很多的大学问的,以前没看这方面的书还没有什么感觉,看了之后发现自己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打算吃透这两本书在看同品类几本,对说话这方面的知识有一点入门的了解。
老师以前讲过希望我们专攻某一类书籍,但是刚开始先开始大量的获取信息,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再读,现在我读的很多是干货成长类,那些平时接触的多,阅读起来比较简单。
现在是理财类跟说话类接触得太少,打算先读了几本教人说话类书籍,也要从零开始看理财类,有的是百科书类,都是涉及方方面面类,所以先有一点点基础知识,对阅读其他类书籍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要读书得在这个知识的地图上都插上一个地标,后期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融会贯通了,我也经常安慰自己学习是有一个学习曲线的,前期话费是时间多一点,后期学习曲线都稳定了,就像一个工人熬到动作都娴熟之后,单位时间内生产效率一定会翻一番的。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要靠一定的积累和经验积累出来的,十年磨一刀,就像《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说的世上根本没有天才。
就像莫扎特那样我我们以为是天才的人物,人家在6岁生日之前他的父亲就已经教他练习3500个小时了。
练习就是髓鞘质生长的过程,我们每一次在正确的道路上练习就是再给自己的神经回路髓鞘质化的过程。
髓鞘质是科学认知的一种物质,被称为才能细胞,人们没练习一个技能大脑就会给这个回路髓鞘质化,就像给一根导线包裹上外表绝缘体的过程。包裹得越厚这个线路绝缘行就越好,动作就越娴熟动作就越准确。
髓鞘质并不在乎我们要练什么技能,它只在乎我们做了什么,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在正确的回路上练习。
你的技能一定会提高的,髓鞘质会一直生长,到了五十岁可能是代谢的速度快于生长速度,你学习的时候会比小时候更吃力一点,但是年龄大之后我们就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有更强的思考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