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7-23

2019-07-23

作者: 浪花点点波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09:29 被阅读0次

    今日大暑:天分四序已过半,盼秋风

    今天 是2019年7月23日,己亥年六月二十一日,时为大暑,亦为中伏。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古人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一个“极”字,概括了这一节气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热!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一、大暑有三候

           传统上在二十四节气之下,又分了七十二候,每一个节气都有三候,各占五天。用来更细致地描述这一节气的天候特征。大暑自然也有三候,分别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字面的意思呢是草木腐败之后就化成了萤火虫。这当然是古人因为搞不清楚萤火虫的来历而想象附会出来的事情。不过不管怎么来的,萤火虫确实也是大暑时节中的标志性动物。古人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描绘了大暑时节少女们扑虫嬉戏的画面。可惜这几年随着城市的过快扩张,已经很少见到萤火虫了。 二候土润溽暑。溽暑,特指湿热的天气。大暑的热往往不单纯是太阳直射的干热,而是我们通常说的“闷热”。民间有“大暑到,树气冒”的俗语,湿气蒸腾再加上太阳照射,难怪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之说。 三候大雨时行。这自然是说大暑前后,容易出现强对流的雷雨天气。这一点北京的朋友应该不陌生,前几天的北京暴雨相信也席卷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了。 不论是湿热的天气,还是倏忽而来的暴雨,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无疑都是很难受的事情。不过这样的天气,对农作物来说可能倒是好事。所以过去会有“六月宜热,于田有益”、“夏末一阵雨,赛过万斛珠”的一些说法。可见在农业社会里,判断天气好不好的依据主要是对农事的影响,而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不太考虑的。这也是农业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吧。

            二、大暑的岁时节俗

            大暑时节的天气,一方面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带来了湿热蒸腾的体验,另一方面又对农事和农业的收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长久以来,人们在大暑前后也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方面的岁时节俗,其一自然集中于防暑降温,其二就是各种对丰收的祈祷与祭祀。此外,在一些傍水而居的地方,可能是由于相对来说不太炎热吧,也有一些特色的出游活动,最典型的便是“赏荷”。 1、大暑的祭祀民俗 大暑之后便是立秋,已经接近收获的季节了。经过了漫长而辛苦的劳作,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当然是对丰收有着满满的期盼的。所以大暑节气前后,各地有很多以祈祷丰收为主要目的的祭祀活动。 在浙江台州地区,在大暑这天就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这个大暑船是按照旧时候帆船的模样缩小建造的,上面画有各种图案,非常漂亮。船上装满了各种祭品,祭祀的时候要由50多个村民抬到码头上,大家一起进行祭祀祈愿仪式之后,将船下海烧掉,以此来祈愿秋日的丰收。 除了“大暑船”这种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更多的地方还是比较常规的尝新并祭祀祖先以求保佑。将夏收的作物做成各种食品,如面、饼等,乡里乡亲之间要互相赠送,并将新的收获敬奉给祖先,以求祖先的庇佑。 2、大暑的防暑民俗 大暑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有“苦夏”之说,暑气弥漫热气蒸腾,对老人、孩子以及常年户外耕作的人们来说,很容易得各种“热病”。在古代没有咱们今天这么多高科技的降温手段。但咱们的先民是很聪明的,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总结了很多防暑降温的法子,有一些逐渐形成民俗并流传到了今天。 首先,从南到北许多地方都有大暑吃羊肉的习俗。比如山东不少地方在大暑这天有“喝暑羊”的习俗,也就是喝羊肉汤。羊肉属温热,但当地人认为把羊肉汤放上辣椒、蒜等调料喝下去,出一身大汗,可以带走体内的毒素和积热,有利于健康。此外,福建莆田也有“过大暑”的习俗,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其次,广东很多地方有大暑“吃仙草”的习俗。这个仙草可不是神仙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食药两用的植物,可以用来制作凉粉,有很好的消暑功效,所以被当地人称作“仙草”,当地民谚还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的说法呢!这种“仙草”的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一种叫“烧仙草”的凉粉,是很好的消暑降温甜品,至今在广东和台湾地区都挺流行。 最后,由于暑天容易伤津耗气,所以也可以吃一些生津补气的药粥来调养身体。比如绿豆南瓜粥、苦瓜菊花粥等,或者在粥里放点新鲜的薄荷、藿香等。李时珍就特别推崇药粥养生,他认为“每日起食粥一大碗,……与肠胃想得,最为饮食之妙”。不过这药粥毕竟是药,具体怎么吃,用什么方子,这还得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来决定,最好还是咨询一下医生的好。

            三、相关农谚

           ●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大暑处在中伏里,全年温高数该期。   洪涝灾害时出现,防洪排涝任务急。   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虫抓良机。   玉米人工来授粉,棒穗上下籽粒齐。   棉花管理须狠抓,修追治虫勤锄地,   顶尖分次来打掉,最迟不宜过月底。   大搞积肥和造肥,沤制绿肥好时机。   雨季造林继续搞,成片零星都栽齐,   早熟苹果拣着摘,红荆绵槐到收期。   高温预防畜中暑,查治日晒(病)和烂蹄(病)。 水中缺氧鱼泛塘,日出之前头浮起,   矾水泼洒盐水喷,全塘鱼患得平息。

            四、相关诗词

            南朝诗人徐勉在《晚夏》诗中写道: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诗说夏夜纳凉,从房中来到花丛中,席地而卧,欣赏水中莲荷,眼前又有美酒相伴,十分惬意。 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 李白《夏日山中》诗曰: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写出了盛夏时节赤身取凉的狂态。 白居易《消暑》诗说: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诗人认为在室内少放东西,心平气和坐于窗下,清风便会自然而来,凉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王维在林茂竹翠处纳凉时,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认为,只有古树参天、宁静清幽的深山古寺,才是消暑纳凉的理想去处。 杨万里亦有同感,他在《暮热游荷花池上》写道: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意趣盎然,可以说是描写傍晚在荷花池畔纳凉的绝妙之作。 清代江堤的《消暑诗》: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来无质堆纸上,巧借柳枝相形容。”   则写出了一个柳下纳凉、清风拂面的清凉世界。 左河水的诗《大暑》云:   “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   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   描写了我国在大暑季节天气酷热、干旱少雨、蚊蝇叮人情景。 在酷热炎炎的夏日,吟咏着古人留下的这些避暑诗句,如临其境,顿生丝丝凉意,夏日的暑气也仿佛随之而去。可相较于避暑消夏之惬意率性的表达,有的诗人则联想得更深一层,更接地气和民情。如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大热》诗云: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五、大暑养生

          (1)药粥 著名医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2)饮水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天气炎热,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过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平时喝开水最好,也可以饮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的较多的饮用糖盐水、茶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3)盛夏阳热下降,絪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 (4)食材: 绿豆 ,中医上说:“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 冬瓜 ,中医认为,冬瓜味甘、微寒、无毒,有清热毒、利小便、止渴除烦、祛湿解暑的功效,是一种解热利尿比较理想的日常食物。连皮一起煮汤,效果更明显。 苦瓜 ,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热、消暑、生津、清心、明目。传统医学认为,苦瓜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还能缓解热病烦渴、中暑发热、痢疾、痱子等。

           “心悲物出泪,心愧物出汗。”大暑到了,清清心,出出汗又何妨?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蒲扇轻摇,心定神闲的静坐。 唯有心静,可解百忧。 静下心来,心中无事,观照万物,心静自然凉。 静等秋风,大暑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7-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dt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