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中学习到了比较优势原理。下面我就这周所学的这些概念做两点思考。
1、比较优势原理始终是跟自己比,自己擅长的事情比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有优势,如果各方都专注于彼此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话,都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而把其他事交由其他人去做。
这里李嘉图根据理想模型推导出来的比较优势原理的前提是以物意易物。我们要看到,李嘉图生活在1800年前后,那个年代的国际货币政策远没有现在复杂,而且现在也基本没有人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
2、接着薛老师又讲了贸易顺差和逆差,讨论了该不该开放自由贸易的问题。薛老师讲到顺差和逆差都没有关系。
从长期而言,从整个世界的格局而言,每一个国家,都事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的。
这一点,我无法百分百同意,经济学家喜欢用简单模型来推理,那我也学着用个简单模型来推理,我们还是用薛老师的这个案例。
顺差和逆差,真的没有影响吗美国永远买中国的纺织品,这要紧吗?这不要紧。因为美国也源源不断地把他们的电脑卖到意大利去,而意大利又源源不断地把他们的皮具卖到中国来。
这里我先假设这三个国家使用一种数量固定的电子货币,在签订自由贸易的时候呢,我们规定,只能使用这个电子货币,三个国家平均分到一亿,然后贸易开始了,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突然,美国人掀起了一阵穿搭的热潮,对纺织品的需求直线上升啊,而美国人的电脑依旧是不温不火地在意大利卖着,很快,整体的贸易逆差导致美国人手上的电子货币所剩无几,于是他只能等,等意大利人多买了些几台电脑,他们才能拿着这个电子货币去买中国的丝绸,这个时候,美国人就会想办法了,怎么让意大利人多买点电脑,或者发明点打印机,再多挣点钱。这样每个国家都能保证一个收支平衡了。
这个时候有人会奇怪了,你这个例子不是证明了薛兆丰老师的观点的正确性吗?别急,下面我们接着讲。
美国人对纺织品的需求太旺盛了,大家怨声载道,于是美国政府想了个办法,召集了中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进行协商,我们能不能再增加点配合,我们现在贸易需求的往来在不断增加,这么点货币会限制我们的发展速度的,一番协商后各方达成统一,每个国家增印一亿的电子货币,这样流通的国际货币总量就达到了6亿,然后三个国家的物价都涨了。
这个时候美国研发出的新电脑对意大利人民吸引力不大,这新增的一亿很快又要花完了呀,这怎么办,再找这两个国家商量这事就没这么容易了,于是美国政府召集了一大波黑客,找到了完美复制电子货币的办法,美国政府这才松了一口气,于是开始偷偷摸摸地小比例的使用这种电子货币,继续买中国的纺织品,继续着他们的贸易逆差。
我们说,按照比较优势原理的做法,是为了最大限度增加社会整体财富,中国也通过国家贸易,赚取了大量的电子货币,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就是这么多电子货币买点什么好呢,暂时想不到就先放着吧。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发现自己手上的这些电子货币的购买力变得越来越弱了,就好像自己手上的财富在流失。
故事讲到这,我反驳的是薛老师关于贸易顺差和逆差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的观点。
这周就先写到这,下周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