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00天日更的弦断掉了以后,写字就变得不那么紧要了,每日也不再绞尽脑汁思考要写的话题。100天的时间其实也不算短,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坚持21天,可见有些金句不见得就是真理。
有时候也不是不想写,而是越写越觉得自己眼高手低,能驾驭的东西有限。或许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爱写字,仅有的一点点爱,也只不过是从前年轻时的一些执念罢了。就像晨起一定会忙着做早餐,这是责任,但等周末休息时,却并不会早起写字。
然后每日就放任自己看书,一本一本的刷,当真感恩有微信读书这样绝妙的App,海量珍藏,我就像闯入粮仓的一只小老鼠,东咬西窜,又像那个掰玉米的猴子,捡了芝麻又丢一个西瓜。
我也不写读书笔记,只是抄一些喜欢的句子或者一些感想,我一直以为自己不会写,应该就是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太差,那日在简书上看一老师说,看书就一直看下去好了,也不需要写什么读书笔记。心里一下无比畅快,就像干了坏事,似乎有人撑腰一般,这种随意畅快,越加肆意张扬。
就像那日去书店闲逛,为女儿挑选教辅资料,再随意抽出一本书细细看来。一直到回家的时候,还在思索一些书里的情节,好像是一本关于情绪的书,书中的几个观点一直在脑海里打转。
1,关于自我的对话,每个人有没有静下心来,问问我是谁,自己有什么优点或者缺点?喜欢什么?你要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2,关于情绪觉察的四个级别:
a,没有觉察也无所谓控制。
b,能够觉察,但没有能力控制。
c,能够觉察,并有效控制。
d,能够提前觉察,并做好预判。
我觉得自己还在第二层和三层之间。
3,观点和事实
不要让别人轻易点燃自己的怒火,陈述事实,我们可以接受,但有些观点我们却并不一定要认同。
比如今天我们一起去散步了,这是事实。
我们一起去散步的时候,那里的风景很好,这是观点。
再比如今天的地铁很挤,这是事实。
今天地铁里的人挤来挤去,真没素质。这是观点,我们不要被这种没有素质的观点点燃情绪!
4,臣服
臣服不是随波逐流,不是逃避现实,不是消极面对,真正的臣服,是面对事实的真相,而做到全盘接纳。
同时,更以一代名臣曾国藩为例,因为学会臣服,才得以在晚清的局面中成就自己一代名臣的事业。40岁之前,他一事无成看不惯也无法接纳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并本能的发生抵触。
在40岁之后丧母丁忧的岁月里,自己逐渐反省,并臣服于当时的环境、人群,最终组建湘军,手下聚集一批能人共事,最终在晚清的历史中成为中流砥柱。
如果他不臣服,他就不会在看透人心之后,选择臣服却依然保持初心,如果不选择臣服,他又如何能在权势和财富之间游弋。只有臣服之后的懂得,才能让他如同破译了人性之间的密码,打开一扇神秘的大门,任他在里面如若无人,驰骋千里、进退自如,这便是一种臣服的睿智。
忽然想起季羡林老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关系,第一是和自己的关系,第二是和别人的关系,第三是世界的关系。
又想起自己所听过的一堂课里,讲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事,第一是自己的事,第二是别人的事,第三是老天的事。那么自己的事情,全力以赴,别人的事情只能去影响,老天的事情鞭长莫及。这就是界限!
忽然感觉关于一些知识架构的理念,所谓触类旁通,这个世界所对应的无非就是自己,别人、老天或者世界。
万变不离其宗,梳理清楚这些脉络,看清楚自己所安放的位置,并且和周围和谐相处,应该便是生活内心安定的根源。
而关于写作,更多的应该是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比如哲学、历史、美学等等,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思想有所支撑,并能言之有物,不要像无根之萍一样,随波逐流,与世浮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