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们进行了审辩式思维的读写尝试,结合电影、生活讨论了很多话题,经过这些讨论,我学会了如何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我群遇的事。
比如在关于自我与服装的话题中,有人说学校不应该让学生穿校服,因为,只要学生穿校服或长时间穿一件衣服就会失去活力,只有穿自己的衣服并经常换才会有活力。其实这种论点是错误的,他由:因为a所以b,只要有a就会b,所以没有b就没有a。这种论证方法是错误的,他并不全面,因为导致b的不会只有a一个,而有可能是c或d等,只有在完全确定a与b是唯一的关系时,才可以用这个。而让人没有活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考试没考好,打饭时汤汁溅到身上,丢了100块钱等等,不是只要长时间穿一件衣服或穿校服就一定会让人失去活力,所以论证的过程是错的,既然大条件和小条件都是错的,所以结论也是错的。再举一个这种错误,比如因为有空气,所以有火,只要有空气,就有火,所以没有火就没有空气。这一看就是错误的逻辑。导致有火的条件不是只有空气一种,空气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由错误的条件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
除了这种文字上还有心理上的。比如在《敦刻尔克》时,一个人说,抵制敦刻尔克是一个民族的自重和自知与节气。那个人说,因为中国的《战狼2》在国内很火,可到了国外虽然场场爆满,却给了很少的拍片率,说明外国队中国的排挤,说明国外不能包容其他的文化,所以要抵制外国大片。还说这个电影是扭曲了历史,宣扬英国军人的强大,并说这个电影里的指挥官在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还指挥了中国和印度的撤退,却让我国军人当炮灰和挡箭牌,所以要抵制。首先看这个人的第一个观点,虽然在中国,战狼很火,到谁能保证你喜欢的别人一定会喜欢?不能,所以外国人不喜欢中国的有这种因素存在。但这不是不能包容文化,如果真如他所说,那么战狼和其他中国电影以及其他国家的电影是不可能在欧洲国家上映的,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所以这个说法不成立,而且,在海外有那么多华侨。所以排片率不高是因为本地人并不太喜欢,而场场爆满是因为有华侨。所以第一个观点不成立,而第二个观点用到这里是不可能成立和合理的,因为他说的是两件事,所以这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而且电影里的士兵十分的残,完全没有看到半点写他们英武的片段,所有他的第二个观点不成立。但是有很多人很赞同他的观点,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用了心理上的漏洞,他通过讲中国的残而让所有人产生了被害者心理,从而"同仇敌忾"抵制电影。
以上是我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