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是一种自然现象。当漩涡形成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迫使周围的事物急速向漩涡中心聚拢。将这一现象用于解释我的理论得益于赵汀阳老师的启发。赵老师在他的著作《天下体系》中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一概念。我的借鉴虽有“拾人牙慧”之嫌,但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厚颜地说是对老师学说的致敬和再传播。当然,我的理论跟赵老师的学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它们只是形式上的相似,但本质上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我的理论体系里,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中庸”以及佛家的“定慧等学”都可以看作是漩涡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漩涡真正要表达的是三者的核心内涵。道家专事无为。无为是道家对世界、人生以及时空中的人事物的价值判断,由此体现了自身为人处世的态度。无为而无不为,在这个绝对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就可以物来顺应、无往不利。这同时也是道家理想主义的体现。如果用漩涡理论来加以说明,就变得非常生动形象了。无为就是漩涡的中心,而周围的人事物都被这个漩涡自然地吸附过来。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旋涡一旦形成,人与物的关系就会发生倒转。在旋涡没有形成之前,人总是不断地攀缘外物;而旋涡形成之后,外物就会变成人的依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就是这个道理。除了道家,儒家以及佛家都表达了漩涡这一理念。关于这一点,将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一一展开,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漩涡理论的意义是什么?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呢?
当今社会,人们正处在一种集体焦虑的状态之中。很大一部分成人的一天是这样渡过的:正在做着梦却被嘈杂的闹铃声吵醒,昏昏沉沉地从床上爬起来,然后赶紧洗漱,随便吃点早餐,接着匆忙地往上班的路上赶。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虽然身体安稳了,但是思绪却一刻也没停止。也许在想着如何安排今天的工作,也许在想着热播电视剧的剧情,也许在想着昨天已经发生的不开心的事……总之,好像脑子里总有想不完的事情,根本无法控制。总算来到了公司。打卡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但是由于晚上没睡好,工作中难免犯困,因此工作效率极低。好不容易熬过了8小时。打卡下班,回家。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往床上躺。本想好好睡个回笼觉,但是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于是做点别的事情,比如看电视、听音乐、看书来打发时间。时间来到了午夜,依然没有睡意。虽然身体已经发出了入睡信号,但是躺在床上还是满脑子的胡思乱想,不得安宁……
这不仅是许多人正在经历的噩梦,也曾经是我的噩梦。为了摆脱这个噩梦,我尝试了许多方法,也走了许多弯路。我曾经满怀期望地去看了心理医生,但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这位医生先是给我做了心理辅导,然后给我开了几副助眠安神的药。我依照医生的吩咐进行了一个疗程的治疗,但是病情却丝毫没有起色。按照医生的说法,我是由于工作的压力而引发的焦虑症,从而导致失眠、神经衰弱、四肢无力、亚健康等问题。但后来经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才明白,压力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导火线后面的炸药才是问题的根源。那么,这个炸药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一直以来根植于我们内心的错误的信念。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不断地向外部世界探索,一双眼睛要张大了往外看;长大了以后更是费尽心思地向这个世界索取,得到越多越贪婪。我们已经习惯了向外攀缘。在我们的观念中,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却从来没有人反思它的合理性。佛在《楞严经》中明确指出,人之所以堕落就在于对外物的攀缘心。因为人一旦有了攀缘心,就会“为物所转”,以至于在物欲中迷失自我。有的人性格比较急躁,一遇到事情就六神无主、左右踱步,这就是为物所转的表现。而我的漩涡理论正是对治这些毛病的良方。人一旦形成漩涡就可以“以心转物”,从而改变这种被动狼狈的局面。我们有句老话叫“以不变应万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变指的是人心镇定自若,万变指的是周围瞬息万变的事物。在战争片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帐篷外面局势紧张、战况异常激烈,而帐篷内,将军却在和参谋悠闲地下棋。这种超乎寻常的定力,正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完美诠释,同时也是以心转物的表现。有趣的是,两种心态(为物所转和以心转物)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对外部的事物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结果却让自己狼狈不堪;另一种却对外物始终抱着一种超然的态度,结果反而能够悠然自得地应对一切。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产生这种结果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探讨“思想的规定性”了。这里的“思想”是个动词,而思想的规定性指的是正确思想的前提。
《中庸》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虑指的就是正确地思想,而止、定、静、安都是都是正确思想的前提,即思想的规定性。这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问题。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人在思考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抖脚。这说明他缺少定力,从而违背了思想的规定性,以至于思想混乱、忧心忡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决策,其结果可想而知。可见,理解思想的规定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修炼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必要的。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由于对这种规定性缺乏了解,以至于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前面提到的焦虑症就是一个普遍的例子。孔子曾在《中庸》里说:“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其味也。”这句话出现在《中庸》里显得有些突兀。本来好端端地谈论中庸之道,突然画风一转来谈论饮食之道。其实不然,在那个惜墨如金的年代,孔子绝不会无的放矢。孔子的这句话其实是在揭露一个现象:有的人在饮食的时候,虽然在吃着东西,但是却心不在焉,以至于食而不知其味。这也是我们常常在犯的一个错误,我们总习惯于心不在焉地做某件事情,哪怕是吃饭、睡觉、走路,也不愿放过这“宝贵的”思考时间。殊不知其实是适得其反。其中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大概是睡眠问题。由于我们错误的思维习惯导致了我们即使在睡眠中也是思绪纷飞、不得安宁。而对治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严格地遵循思想的规定性,改变向外攀缘的恶习,让自己变成一个漩涡。
那么思想的规定性具体有哪些呢?我们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呢?请看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