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流淌
最近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孤独的,父母子女聊不到一处,夫妻相顾无言半句多,兄弟姐妹各过各的,偶尔遇到个聊得来玩得到一处的朋友,不是关系不对等就是走着走着就散了。
小说的男主杨百顺是卖豆腐的老杨家的二儿子,从小与父亲就不对付,一心想远离做豆腐。后来学过杀猪,染布,批竹子,当传教士的学徒,给人家挑水,给县政府种菜,“嫁”给死了老公的馒头店老板娘……改了好几次名字,迷失了自我,漂泊了半身,唯一能聊得上话的只有自己五岁大的养女。带着养女去找跟隔壁老高私奔的老婆,老婆没找到(关键也是不想找到),却意外弄丢了养女。自此,创了一关又一关的杨百顺被卡住了,改名换姓,寻找或“遗忘”养女,残了此生成为杨百顺人生故事的休止符。
除了杨百顺,小说中还有形形色色个性不同在,职业不同的鲜明人物,他们孤独着,凑合着,追逐着,遗憾着……
读完小说忍不住想,人生在世,遇到一个双向奔赴,聊得到一处,懂得了彼此,能同频共振的人真的如此难,又如此必要吗?
仔细想想确实很难,所以伯牙会为钟子期断琴,硬汉管仲会在鲍叔牙的病床前哭成泪人。
友谊,或者放大边界到一个聊得来的人。或许不是人生的必须品,但高山流水遇知音确实是人生一大快事。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公司有两位前辈,一位是公司高级顾问,一位是当红中层干部。两位都是带着我做某项目的老师傅。为了讨论项目,我们常常交流到大半夜才回家。彼时都是他们负责说,我负责听,偶尔提出自己的疑问。
随着项目推进,我和两位师傅逐步突破长长的职级熟识起来。更成为了高级顾问X老师的小听众,只要他闲下来,就会把我呼叫到他的办公桌旁,给我分享他在飞机上看了什么书,对书中的内容和项目中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思考。如今依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项修炼》、《少有人走的路》和《明朝那些事儿》。那个时候时光还是一个表面沉静,内心浮躁,根本静不下心来读书的时光流淌。X老师分享的书我大多没有读过,后来尝试去读也读不下去。
但我是一个好听众,每次都聚精会神地听X老师分享,并努力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去理解X老师的思想。
一开始X老师的“讲学”是无差别的,遇到后辈晚生都会多说几句,公司很多同事都吐槽X老师喜欢说教,唯独我喜欢听他说教,感觉每一次谈话都是免费蹭了一位大咖的私教课。(注:X老师是清华大学本科,北大硕士,公司高管级高级顾问。)
后来X老师的“讲学”就开始有针对性了,基本上只会呼叫我进行一对一“讲学”。分享的书籍也不仅限于工作,还有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这样的一对一教学直到我调任到分公司才终止。
之前只觉得是X老师喜欢读书和分享,看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才明白我虽然不是那个能与X老师聊得来的人,却误打误撞成为了一个愿意听他聊的人。勉强算得上半个小知音,蹭了好几年高质量小班私教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