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蔡崇达么?没有。知道《皮囊》这本书么?这个我听说过。彼时,有朋友似乎这么问过我。作为一个“伪文青”,显然我的文学功底不够深,见识也远比我那些文学院的朋友们要少得多。听说《皮囊》这本书,还是因为当当网的推荐。作为屌丝的我经常去逛当当网和亚马逊,以期待可以买到经济实惠又喜欢的书籍,至今书架上还摆满了网上买的书没有看完,略感惭愧。
今天轮到我值班,意味着将要在门口静坐八个小时。天呐,八小时对我来说应该可以看两部小说。恰巧对面宿舍的朋友有一本精装版的《皮囊》,可以陪伴我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翻开这部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韩寒的一句话:“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相比蔡崇达,我更熟悉韩寒。韩寒,作为八零后叛逆的代表,更是作为我们九零后的偶像和反面教材,风靡于初中和高中时代。直到他成为了一名职业赛车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这个“叛逆的少年”突然摇身一变,变成了社会上口耳相传的“国民岳父”。为这本书写序的除了韩寒,还有刘德华和李敬泽。好吧,事实上我没怎么听过李敬泽,特意问了一下百度,了解了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其实也不能怪我,作为工科生,我们更了解的是牛顿和爱因斯坦,高斯和莱布尼茨。而李敬泽先生一生朴实无华,兢兢业业,过于低调谦逊,估计只有业内的人士才比较了解他。不过好在现在我知道了他,这还要感谢蔡崇达先生的《皮囊》。
闲话少叙,看了以上三位大腕的序,终于开始了《皮囊》这部小说的征程。这部小说不是以作者的生平或者明确的时间为主线,它是以作者回忆的每个人为线索,这些人,都是作者一生中难以忘掉的人;这些事,都是刻在作者骨子里的事情,亘古留存。
作者首先写的是他的阿太,也就是作者外婆的母亲。作为那个时代的老人,她超脱的思想和豁达的心情给“黑狗达”很深的影响。“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包含了一个睿智老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满了哲理,引人深思。
张美丽,这个跟与“黑狗达”接触不多,却独占书中的一个故事,想必也是作者一生中难以磨灭的痕迹。我想作者对于张美丽是尊敬和推崇的。彼时作者还小,不懂大人们的“伪君子”嘴脸,大人们内心是躁动的,是羡慕张美丽的,但从外表来看却一副君子的样子,抨击张美丽的一切,将她作为负面典型教育孩子。直到最后,张美丽成为了小镇的企业家,为小镇多做贡献被拒绝,最终被家族“逼死”。这一切,都是因为小镇自以为是的“品德”与“风纪”。令作者感到悲哀的是,当他多年以后回到家乡,小镇上的“歌舞升平”与“靡靡之音”更甚,实在是过于讽刺。
两个阿小和天才文展是作者少年时代的印象最深的几个伙伴。香港阿小期初挥金如土,俨然是小镇上的“公子哥”,作者深刻反省自己,并没有被香港阿小所同化,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最终过得更好;而小镇阿小羡慕香港阿小的生活,处处模仿他,邯郸学步,直到出了事故,才让他的梦惊醒,回归了小镇生活。而香港阿小呢,由于父亲死后公司倒闭,他的公子生活一去不返,为了生存只好当一名维修工。让作者不禁感叹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关于文展的经历,我也是感到很遗憾的。他生理有缺陷,却从不自卑;他在初中的时候,眼界就比一般人看的要远,做事有目的性并且有毅力。说实话,我并没有想到他的人生如此失败,我想,大概作者也不知道为什么文展最后没有成功的原因,每个人都在演着自己的剧本,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故事的发展。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当今社会的高考,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最终换来了一纸通知书。接着就是好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差距,本科与专科的差距。不可否认,有多少硕士毕业以后,发现自己的生活还不如初中没有毕业的邻居,这不能说是一种讽刺。世事如棋,谁也不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厚朴的故事也发人深省。其实厚朴的很多理念并没有错,错的是他没有分清现实和理想。厚朴主张一味地放纵自己,为了不辜负青春,为了热血和理想,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忘记了作为人最需求的东西,金钱。请不要说我俗,没有钱你真的寸步难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要在满足自己可以生存的前提下,才要去考虑更多的东西。当然,我并不否认那些认为精神高于物质的话语。每一句话,只要深深考虑,都能说出道理。可以说,作者与厚朴是两个极端的人,作者给自己定下精确的目标,让自己机械地前行,尽管没有厚朴那样的热血沸腾,但却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向了成功的顶峰。作者听到厚朴死后,内心悲愤抑郁,突然感觉自己也生了跟厚朴一样的病。不管作者是如何走出来的,至少,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博闻强识,文采斐然的主编!
写到这里,我终于要写作者的重头戏了——家人。我想,不仅是作者,每个人对家的感情都会特别深。我认为这才是作者内心最想要抒发的情感,最想表达的心声。“母亲的房子”和“父亲的残疾”,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这几段,这里有是对“黑狗达”家境困难的同情,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还有对真正爱情的感动。在父亲没有残疾前,黑狗达的一家虽说不算富裕,但还能勉强维持,足够生计。而命运给要强的父亲开个玩笑,父亲中风,行动不便,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提到写父亲的文章,大家难免想到朱自清的写过的《背影》,这篇被引入教科书的文章,曾让多少学子潸然泪下,让多少孩子学会了体谅父亲。而这本书中“父亲”不再是一个背影那么简单,这里的父亲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又年轻到年老,又健康到疾病再到死亡。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父亲的形象,更是一个人内心的独白。年轻而健康的父亲不服输,好面子,而生病后的父亲,不想承认生病的现实,认为自己会好起来,历经失败后,终于承认了残疾的事实,转而以另一种姿态活着。不可否认,这种心理的落差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作者写下这段难忘而痛苦的经历,更多的是想通过文字来记录下点点滴滴的过往,并且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在疾病面前的无力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作者的母亲是一个要强、有自尊、刻苦能干的女性。从小时候起,母亲就异常坚强,努力奋斗,她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更不喜欢别人讽刺的眼神。正因为这样,母亲才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作者和姐姐当然会有一些“微言”,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当作者看清这些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极为受到震撼的,他证实了这个猜想,强忍着自己没有落泪。但我读到这里,却是忍不住泪流两行。“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不知道为什么,这句歌词蓦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作为90后的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总以为爱情是情人及送你的巧克力和玫瑰,以为是每天手机短信的一句“我爱你”,以为是每天花前月下的相拥而吻。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我们,是永远不懂什么是柴米油盐的感情。
我始终相信,文字和音乐是可以触及到人类灵魂的东西。合上《皮囊》,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或许,只有文字才能与文字产生共鸣。作为喜欢文学的工科男,我将在“不务正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故事,写更多的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