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电影,是以前读过的一本书《造梦的雨果》翻拍的。感觉影片的情绪到最后一刻才释放出来。可能也因为我读书的时候不认真没看完就让它压箱底去了,因为当时不太感兴趣。看到最后才知道是在向电影大师致敬。果然不同年纪再看同一部作品心境不同。很多人说这部片子只有情怀罢了。我却觉得比起其他励志大片,它更贴近现实而不仅仅体现了“造梦”或“关荣与梦想”或“人生的意义”。
狄更斯的小说给童年的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阴霾。那时候我还没有足够多的伤感但依然深切感受到压抑。而伤感和幸福都是此生无从规避并绵延而漫长的。
影片中这个无助但勇敢的小男孩儿让我想起童年记忆里的狄更斯小说,想起了许多寂寞又美好的片段。最终,这是个温柔的故事。而卖玩具的老人身上更体现了人生的无常。才华,梦想,成就,战火,落寞。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不一定挚爱的就会有收获,不一定追求的就会有回报,不一定等待的就会有结局。甚至于很多时候热烈的感受只因为经历的还太少,待经历增多,会更多的不足为奇。经历不仅考验梦想,同样荡涤感情。
尽管如此,生活却依然如此让人痴迷。最伟大的梦想家不关心在别人眼中我是谁,而是我自己是谁。对自己而言生命充满意义。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童话故事。小时候当然喜欢浪漫的桥段,美丽的裙子,闪亮的水晶鞋,同样钟情于无畏的冒险精神。长大后发现大家喜欢谈论公主的进化史,谈论女权是如何崛起的。并非我不珍惜自己的女性权利,只是依然尽力坚持让自己去旁观,允许主人公有任何性格,不会找理由抨击一个可以愉悦自己的故事。这就是我对待生活的某种方式。也许某个角色不完美,却不妨碍她/他是美的。而当我处于辩论台上,或原则性的选择中,自然另当别论,就事论事。
这世上自己最排斥的事之一,大概就是争吵和戾气,抑或是被卷入争吵、嫉妒等等。小男孩儿静静地给钟表上弦,在人海中奇妙得结交了一个朋友,一起“探险”,才华卓越但平静和单纯。这种安静的气氛让人着迷。你无心去争论或掠夺,无心改变和评判别人的思想,却总被置于比较的位置乃至没有硝烟的战争。偶尔在所难免。
幸运的是,很大程度上我还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找到这种安静的感觉。
我需要重新带着纯粹的心情、像童年一样学习新知。
后记:写这篇文章,与最近遇到的一些琐事有关。在看《雨果》的过程中,激发了我对于安静的渴望。我不敢说这个时代是嘈杂的,也许只是因为我刚开始进入新一阶段的成长,刚刚认识到更真实的世界而已。生活里难免被观察、被议论、被比较,也不乏被羡慕、被嫉妒。我拒绝无谓的观察与揣测,就像小男孩儿躲避时刻要把他送入孤儿院的车站保安和造就了在孤儿院不会有好日子过的社会环境。生活不尽如人意,却又有一千种方法变得更好。与生活和平共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