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
对于理科出身的我来说,哲学就像海市蜃楼,美丽璀璨,又虚无缥缈,想去触碰,却遥不可及。
用15小时读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虽不甚明了,但对于哲学也算有了模糊的概念。
这本书大致按时间顺序,从先秦诸子百家一直讲到近代西方哲学的流入。洋洋洒洒,把中国哲学发展脉络铺陈在读者眼前,简略但不简单,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很难读透。我虽只能理解冰山一角,已经收获匪浅。
颠覆了之前对某些知识的了解。
在了解各家哲学发展过程中,我对一些知识有了新的认知。比如说儒家的发展不是从一而终,而是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思想融合;“想入非非”是佛家用法;道家和道教不一样,佛教和佛法也不一样。
哲学是变化的过程,其兴衰会受到统治者影响,比如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影响力达到顶峰。但与此同时,其他各家也在默默发展,没有消亡。为了理想中的真理坚持一生,这种信念的力量值得敬佩。
要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
上学时,我们学《论语》《逍遥游》,会背诵会翻译就能应付考试了。对于作者精神世界的探索可有可无,更遑论对比各家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发展自己的思想。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能沉下心来品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极少。虽大学毕业,在人文素养方面等同于文盲。
大部分文学家都推崇阅读经典,尤其是清代之前的经典。冯友兰先生在写就本书时,大量引用原话,尽量不添加自己的理解。即便如此,多少还是带着作者自己的观点。
千人千面,每个人能体会到的哲学是不一样的,别人咀嚼过的想法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直接品读古人言,精炼隽永,蕴含哲理,对学习知识和提高修养都有帮助。
思想的碰撞是人生一大乐事。读书过程中,听冯友兰先生把各家思想横向、纵向对比,看观念的互通和融合,犹如观看一场场高深的辩论,听谁说都有理,又似是而非。
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勤思考,从最原始的经典中发展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哲学观。
日常生活也是哲学。
每个人对哲学的理解都不一样,哲学也没有准确的定义。冯友兰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我理解的哲学是为人处世之道,是贯穿一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方法和道德标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提哲学,然而处处都是哲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是你在思考的时候才是人生,一粥一饭也是人生,你每时每刻的经历、甚至呼吸,都是人生。人生即哲学,不说的智慧才是大智慧。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觉得用来说明哲学的用法最为贴切。哲学没有功利性,但能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发现问题,获得真理,解决疑惑。达不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很正常,获得精神的愉悦已经足够。
世界在发展,哲学在发展。
于孔子时代来说,春秋各国就是天下,经过种种动荡才有了秦始皇大一统。各家哲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飘摇起伏,日臻完善。然后用统一的思想统治统一后的世界。
于现代来说,我们认识到中国只是国家之一,是不是经过千年,地球也会只有一个主人呢?再往远处想,几千万年之后,人们的认识更广博,是否会有国家在银河之战中脱颖而出呢?
历史循环反复,我们如尘埃一样漂浮。
在吸取前人精神财富的基础上,我们发展什么样的哲学观更适合现在的社会呢?怎样解读自己信奉的真理,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冯友兰先生“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我们后来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多少要了解点哲学,多点远见和智慧。
网友评论